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来源:       编辑:admin
2018-10-03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一期用长达数万字的专题报道,对中日企业孰优孰劣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为您带来《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及《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下篇(中国胜)》,与您一同看看中国好在哪里,又有哪些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01 医药品

一位在日本大型药企负责研发的高层人员就中国的制药产业断言:“这可是威胁啊。”

从医药产品的市场规模看,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而在仿制药市场,中国的份额据说高达九成。但即便是中国最大的上市药企华润医药集团,其销售额也不足日本排名第一的武田药品工业的四分之一。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不过“中国的新药研发能力低下”这一看法也已经发生变化。举个例子,中国有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千人计划”,很多在欧美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磨炼过的研究人员回到中国,提振了该国制药企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来自中国内外的巨额风险投资也涌向了制药企业。

美国辉瑞等欧美制造行业巨头接连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也提高了在此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的能力,从根本上支撑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增长尤其显著的是江苏恒瑞医药。该公司2017年度销售额超过22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1元人民币——本网注),利润超600亿日元,双双实现同比两成的增长。除了在中国国内市场推出研发门槛较高的分子靶向药物外,还将自主研发的临床前肿瘤免疫药物的海外权益以7.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公司。

此外,歌礼生物科技和再鼎医药等看好中国药品产业未来发展的风投企业也纷至沓来。日本企业切不可以为能够高枕无忧。

02 短视频和动漫产业

提起动漫,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曾是盗版的代名词。然而今非昔比,中国早已开始购买海外的动画版权并向观众播放正版动画。从前在盗版横行年代应运而生的“字幕组”也基本上被正规企业收编,从事正版字幕工作。现在,盗版在中国的存在感已经逐渐被正版取代。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中国的国产原创动漫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的动画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甚至出现了不少可以与日本动漫作品相媲美的“神作”。

今年3月,动画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和视频网站“爱奇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股市募集的资金可以继续用于购买海外动漫版权和支持中国原创动漫。在“腾讯视频”等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上,国产原创动漫的播放量也在逐年递增。

尽管如此,日本动漫的国际认知度仍然是中国无法匹敌的。在谷歌搜索上比较日本动漫和中国动漫,日本动漫检出词条的数量是中国动漫的约七倍。中国国产原创动漫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影响力仍然局限在中国国内。

03 机器人与机床

在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已经确立起世界市场主要玩家的地位。在机床领域,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了中高端市场,中国主要存在于无法进行更高精度加工的低端市场,国际竞争力不强。

从机床的进口额来看,中国排名第一,但在出口额排名中位居第五,数额不足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一半。从数控机床等高性能产品在总出口中的占比来看,日本为95%,中国仅为35%。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相较于日本企业占据优势的机床市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存在感更高。被视为业界四强的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和瑞士ABB四家企业的销量就占到全球的半数以上。除了刚才提到的两家日本企业外,日本还有川崎重工业、三菱电机、不二越这些中坚力量,完全称得上是机器人强国。

然而,2016年发生的一件事大大改变了这一势力分布图。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收购了德国库卡。表面上看,此次收购的目的是要将库卡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美的的家电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美的对库卡的收购也透露出基于发展本国机器人产业的中国政府的意图。中国政府将工业机器人列为十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但是控制机器人动作的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没能如期推进,尚未成长起具有实力的企业。所以购买外资的技术也是业内根深蒂固的想法。

以收购库卡为契机,日欧企业对于已经被纳入中国资本的库卡将会扩大在华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警惕。但在两年后的今天,美的与库卡并未产生巨大的协同效益。

日本的优势在于,四强中只有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能够自主生产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按照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的吉田树矢所说,不仅是产品品质,日本在售后和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上也超过中国。日本企业有必要进一步锤炼自己已有的优势。

04 半导体

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已走上衰退的下坡路。在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1989年日本公司占据一半以上,现在日本被美国、韩国压制,只有东芝存储器一家公司上榜。在日本企业衰退的情况下,新兴中国企业在切实拉近距离。

实力增长特别明显的,是从事半导体设计等的中国国有企业清华紫光集团。该公司在2016年设立的子公司长江存储科技致力于闪存开发,可望在2019年投入批量生产。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据说,美国苹果公司也注意到该公司的技术,正研究采用该公司产品来制造面向中国市场的iPhone。紫光集团打算在今后十年里进行100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直追在闪存技术上领先的韩国三星电子和东芝存储器。

紫光持续进行巨额投资的原因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在2014年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5年又提出了到2025年将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70%的目标。

投入的补贴金额也有很大增加。政府从2014年设立的半导体投资基金中拨出了总额为1390亿元的补贴。据说5月又新设3000亿元的基金,通过补贴来进行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

中国也大力吸引人才,每年让30万名博士毕业生投入到高科技领域。这些工作的确取得了效果。某公司首席分析师南川明表示肯定说,“在设计领域已经达到不逊色于美国、韩国的水平”。

不过,把制造领域也加进去看,目前日本和中国在技术上还有距离,中国还在日本后面追赶。野村证券公司分析师和田木哲哉指出,“在闪存方面,东芝存储器领先紫光两年以上”。东芝存储器公司社长成毛康雄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认为面临威胁,但尽力做得最好就能战胜”。

对于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而进行追赶的中国,日本能够在多大程度维持现在的优势地位呢?技术进步是事关日本半导体存续的关键。

05 高铁列车

2015年,中国两家铁路列车生产企业合二为一,规模庞大的中国中车集团由此诞生。该集团2017年度铁路事业总销售额达到141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业绩远远超出了曾经被称为世界三强的老牌列车制造企业,更是日本的两大铁路制造企业日立制作所和川崎重工业所不能企及的。中国中车集团的登场,也让世界铁路产业进入大重组时代。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上篇(日本胜)

中国国内如火如荼的高铁建设是高铁列车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仅用20年时间,就建造了2.5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相当于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中国还准备在2030年以前将高铁线路里程扩大到3万公里。预计今后高铁列车的订单仍将持续暴增。

中国中车在国内风生水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理所应当的。但该集团在国外的吸金能力差强人意,2017年度中车的海外销售额仅为191亿元人民币。同期,日立制作所的铁路事业销售额为5627亿日元,其中海外销售额为4670亿日元,占比高达83%。虽然未来日中双方的高下不容妄断,但就目前的世界影响力来说,日本的优势相当明显。

另外,从高铁列车使用的电机、信号系统等高技术领域看,日本也略胜一筹。中国在该领域目前甚至仍然需要依赖日本进口产品。日本2017年度向中国出口此类铁路零部件的总额高达4.584亿美元,相当于日本铁路零部件出口总额的30%。

中国高铁列车的生产规模越大,日本的零部件出口数额就越高。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企业的崛起对日本来说也不全是坏消息。

高铁的建设需要较强的技术实力,开发建设从零开始绝非易事。因此,新兴国家在引进高铁的时候,通常都会从已经有高铁生产、建设和施工经验的国家中选择适当的企业进口高铁设备。中国在当年开发高铁列车的时候,也曾借鉴过不少日本和法国的经验。现如今,中国已经开始致力于出口自主研发的高铁技术和设备,2015年还拿到了印度尼西亚的高铁订单。但印尼的高铁项目却因土地征用等问题一推再推。原本计划2019年通车的项目延迟通车几乎已成定局。总之,在国际高铁领域,日本仍旧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