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来源:       编辑:admin
2018-10-06

9月13日,联想集团在美国纽约举办年度Lenovo Transform大会,期间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接受了外媒的采访。14日,英媒The Inquirer(《问询报》)援引其讲话内容中的“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作为标题发布文章。该文章经国内媒体编译转载,随即引发舆论关注。16日,联想集团与杨元庆相继就此事进行公开澄清,称该标题为断章取义后的错误解读,并表达了联想立志要做植根中国的全球化企业楷模的决心。

事件走热分析

1.传播趋势:公开回应刺激关注度陡升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数据统计时间:9月14日至9月19日(单位: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通过对9月14日The Inquirer发表文章后的6日曝光声量统计发现,国内的相关曝光开始于16日,并在17日出现爆发性增长后,随即进入稳定回落状态。回溯其具体传播路径可知,相关负面信息率先于16日下午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引发小范围热议,当日深夜,联想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声明,杨元庆本人随后进行转发并评论。涉及方的公开发声吸引众多媒体聚焦,联想的表态被纳入次日的跟进报道中,相关新闻如《“联想不是中国公司”? 杨元庆和联想集团紧急表态…》《联想不是中国公司?官方:文章断章取义引误解》等得到大范围传播。

2.传播渠道:微信、APP、网媒位列前三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数据统计时间:9月14日至9月19日(单位: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通过对多种渠道进行曝光统计,此次曝光量渠道前三依次为微信、APP与网媒,且三者之间的曝光差距并不明显。具体来看,微信渠道虽然信息量位列首位,但有相当一部分曝光是以内容提及的形式简单带过,网媒与APP渠道的文章则多针对联想事件本身进行报道,提及程度均高于微信渠道。

3.核心传播力:自媒体助推舆情发酵,行业媒体与主流媒体成澄清主力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数据统计时间:9月14日至9月19日;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风闻社区 在微博平台得到最多关注,其于16日下午发布的曝光微博贡献了4210人次的转评量,直接助推舆情升温。整体来看,TOP5的微博账号虽媒体属性不一,但较为一致的是以上账号均对联想此次事件持负面立场,其表达的“国际化不应成为联想两面派式宣传的借口”“联想血液里就是一家美国公司,彻底美式企业文化”“not only...but also不会用?”等观点看法在此次事件中也比较典型,得到众多网友认同。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数据统计时间:9月14日至9月19日;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相较微博平台,TechWeb、雷锋网等行业媒体与《经济参考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在微信与新闻渠道得到更多的传播转载。具体来看,其发布的文章基本为重点提及联想集团澄清内容的客观报道,对强化与扩散澄清效果起到一定作用。

各方观点

各方对此次事件的讨论角度和态度立场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媒体多从“中国元素”“国际多元”的双重标签矛盾、联想何以屡次被贴上“卖国”标签等角度着手评论,其中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居多。网民则多联系此前的5G标准投票事件、国产操作系统投票风波、产品国内外价格配置存在差异等“黑历史”,认为联想难以消除固有的刻板印象,整体情绪偏负向。

1.媒体观点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图:部分媒体观点摘要

在联想集团发布官方声明后,媒体多对声明内容进行广泛转载传播,部分财经类媒体、主流商业门户网站与科技类媒体就此事展开评论。整体来看,媒体评论态度较为理性,建设性批评意见占据主流。典型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类:

如何协调“民族企业”与“国际化公司”标签共存,联想还需多做功课。凤凰网科技发文《一家民族企业的“中年危机”》表示,正是“民族情怀”和“国际化公司”两个标签的矛盾,让联想至今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何去掉民族化标签,真正走向国际化或许是一堂必修课。《观察经济报》在《联想:“不是一家中国公司”的断章取义要人命,后面还有半句话》一文中也谈及类似观点,认为因国内国际站位不同,联想需要采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但也期待联想能真正做到“不会忘了自己源自哪里”。

屡次成为“习惯性错误一方”,联想自身需要反思。新浪专栏在《联想为什么总是成为争议的焦点》一文中首先指出,杨元庆的回答缺乏技巧性,很不严密,与其地位并不相符;其次,联想集团已有成为“习惯性错误一方”的趋势,即便联想是无辜的,也很难让人相信。针对现下困境,联想更多应从自身角度进行反思。

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理解偏差,企业软实力亟待加强。蓝科技发布《联想不是“中国公司”事件背后 折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个不足》一文认为,杨元庆所出现的问题在于没有读懂西方媒体,而又急于向西方媒体表达联想,结果适得其反。此次事件也暴露了中国企业不够了解西方媒体、企业高管沟通力欠缺、对外缺乏常态沟通等软实力层次的不足。

2.网民观点

科技舆情观察:“联想不是中国公司”?舆论形象固化该如何打破

图:网民观点抽样占比

数据统计时间:9月14日至9月19日;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通过对网民观点抽样分析发现,尽管联想集团与杨元庆本人相继进行公开澄清,半数以上网民仍然表示并不能完全接受,舆论情绪以偏负向为主。

超过40%的网民联系此前的5G标准投票风波、同一产品国内外价格配置存在差异、集团总部设在美国等槽点,认为联想单凭此次澄清依旧无法撕下“美帝良心”“买办企业”的标签。也有网民进一步表示,联想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其公司理念,以及源发报道不存在错误引用,联想的解释“站不住脚”。

同时,也有部分网民对联想展现较为包容的态度,此部分比例接近20%。其主要观点包括“外媒断章取义成分较多,无需过度解读”“认同联想是根植于中国的国际化企业,清者自清”“质疑有媒体故意带节奏,网民需多加分辨”等。不过,以上观点多出现于联想的官方微博评论中,不排除存在水军引导的嫌疑。

舆情解读

因同一产品国内外价格存在差异,以及“飞线门”“闪屏门”“断轴门”等多次召回事件中并未包含中国产品,网民对于联想“美帝良心”的吐槽由来已久。长期的负面舆情碎片累积在今年5月曝光的5G标准投票事件中得到集中爆发,一时间联想被牢牢打上“卖国”的舆论标签,以致此次“联想不是中国公司”的外媒标题风波再次触发舆情敏感点。针对此事,联想集团与杨元庆本人均采取“澄清+表态”的基本回应原则。从舆情反馈来看,大部分网民对此中规中矩的回应并不买账,并重新点燃其对过往类似舆情的记忆,联想“不爱国”的刻板印象反而被再次加强,陷入“舆情曝光—舆论标签固化—话题敏感度再次提升”的恶性循环困境。

如何消除已经建立的负面舆论标签。一方面,联想需要找到多次引发舆情的主要因素。这一点上,“民族情怀”与“国际多元”两种形象宣传路径造成的冲突已被不少媒体与网民指出。在信息互通的当下,双重标签容易致使公众在情绪上出现摇摆,尤其是当此类矛盾多次反映在联想实际的策略执行上,更是加剧负面情绪的堆积。另一方面,仅靠表态发声无法彻底消除负面舆论标签,而类似打响“联想荣誉保卫战”、宣传百位企业家为其发声站台等举措更是容易激化矛盾,造成企业与消费者对立的局面。联想需要把握好“说”与“做”的平衡,以实际行动践行公司理念,通过塑造“言行一致”的形象赢回公众认可。 

(责编:王堃、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