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反思“舆情反转”现象该如何反转

来源:       编辑:admin
2018-05-29

(原标题:戴军:反思“舆情反转”现象该如何反转)

据深圳晚报报道,12月24日凌晨6点,“没能站住”的罗一笑还是走了。她的父母希望捐献她的遗体和器官。(12月24日《中国青年网》)

如果不出意外,“罗一笑事件”应该是落幕了。

“罗一笑事件”之所以引发这多关注,剧情的不断反转是重要原因。近年来,“舆情反转”已成为一种现象。继2015年轮番上演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云南女导游骂游客、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中国老人东京被撞被传“碰瓷”、杭州高三女孩被哈佛录取等反转大戏之后,1月5日,被喻为“莞版小悦悦事件”的勒脖抢劫又拉开2016年舆情反转剧的序幕,12月24日人民网报道,和雷阳案等一起,罗一笑事件等入选2016十大反转事件。

网络真奇妙,处处有高潮。以前每到年终,总会看到十大新闻乃至十大假新闻的盘点,现在竟多出一个“十大反转新闻(事件)”的盘点,这着实让人有点跟不上新闻的节奏。回看“最美野长城‘修复’事件、”“游客涂鸦13处景区”“赴日游客偷马桶盖”及韩春雨论文风波等一波三折搅动网络舆论场的“反转”剧情频频上演,公众一不小心就站错了队,还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全然与事实真相无关,因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有图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

不夸张地说,舆情反转已然成为吃瓜群众的一种条件反射的期许,成为还没有掉下来的另一只鞋。当“坐等新闻反转”“无反转不新闻”、新闻居然可以当连续剧看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的时候,反思如何反转“新闻反转”现象已是迫在眉睫了。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舆情的频频反转?互联网时代,媒体或作者以速度牺牲深度是重要原因,为赚取点击量或利益操纵是片面求快、无视真假的内生动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报道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管中窥豹,脱离特定语境,最终使得舆情反转剧屡屡上演。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新闻当事人,更重要的是重创了媒介的公信力,挑战道德底线,撕裂人心向背。前些年的彭宇案事件,让“扶不扶”成为了一个社会的难题,就是舆情反转带来的切肤之痛。

不过,“舆论反转”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一个原本虚假的新闻如果得不到反转,同样可怕,通过反转,让事件逼近真相,回归理性,自然善莫大焉,尽管反转之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完全消弭。所以,与其以后一再反转,不如将虚假新闻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才是杜绝“神反转”出现几率的治本之策。

杜绝“神反转”的几率,有赖于多方的努力。媒介责任自然首当其冲,媒体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应坚守客观性原则,建立事实核查制度,改进约束、评估、追责机制。媒体从业者应严格执行新闻采编规范,不听信一面之词,尤其是评论作者面对新闻事件应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其实,不把没有定论的热点新闻当做主题去评论,何尝不也是一种评论?

马克·吐温说: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整个地球。当真相尚未及时出现,假象必定甚嚣尘上。除了媒体和媒体从业者的自律自身,杜绝“舆情反转”的再现,还需要政府和网民的合力。对于政府而言,及时公开信息,回应公众关切,不失为舆情应对的最佳选择,而网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发泄。相信,唯有如此,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才能成为现实,“舆情反转”的现象才能真正得到有力的反转。

稿源:荆楚网

作者:戴军

(原标题:戴军:反思“舆情反转”现象该如何反转)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