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造血”真扶贫
- 来源: 编辑:admin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张天教 任彬彬
茶,是很多贫困山区的资源。在首届湖南创新奖的获奖名单上,就出现了茶的身影——“茶资源高效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由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科技创新团队与茶叶企业历经多年努力,做大、做强了黑茶和黄金茶两大产业,带动了大湘西等贫困地区200多万茶农实现了大幅增收,成为精准扶贫的利器。省科技厅对此的支持可追溯到2008年,10年来先后设立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展开攻关。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扶贫,直抵“造血”功能建设,久久为功,功在长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断摸索,湖南省科技厅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精准扶贫模式,通过组织科技攻关、派出科技人员等多种途径,为贫困地区不断提高“造血”功能,助其依靠科技“站”起来。
从部省会商寻求国家支持,到出台行动计划实现省地联动、跨部门联合,科技扶贫构建新机制
科技扶贫是个系统工程。贫的一方散布在省内多个地区,扶的一方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平台等多种资源,构建上下联动的科技扶贫新机制,可谓事半功倍。
部省会商由此成为科技扶贫的新通道。近几年来,省科技厅每次都将科技精准扶贫纳入科技部与我省会商的重点议题。在参与科技部“百千万”科技扶贫工程的实施中,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建有1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6个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大力推进我省武陵山和罗霄山脉片区的科技精准扶贫。
省地联动、跨部门联合,也已成为科技扶贫新常态。2016年出台的《湖南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系统总结了过去的科技扶贫经验,着力共同打造“七个一”工程,依托的就是省地联动、跨部门联合。为尽快实现“一县一专家团,一村一专家”战略,省科技厅一方面创新机制调动扶贫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扶贫办等部门印发《湖南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工作方案》,帮助每个贫困县培育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为每个贫困村联系1名科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聚焦特色优势、助推产业发展,科技扶贫着力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瓶颈,着力推进信息化服务
从我省科技计划的布局看,无论是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还是技术创新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向贫困地区倾斜。数据显示,我省累计安排科技扶贫方面的资金达4.2亿元,同时为贫困地区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资金达2亿元。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希望,也是对科技需求非常旺盛的领域。科技扶贫特色产业已经上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016年以来,省科技厅启动了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专项,大力发展“高就业”产业,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如怀化洪江市承担的“重楼、黄精、白芨、三七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化研究与精准扶贫”项目,就带动了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省科技厅启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项目。15个示范县中,涵盖了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支持的特色产业有中方刺葡萄种植、桑植大鲵养殖等。
2017年,省科技厅全力推进脱贫摘帽县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落实落细产业帮扶任务。安排1000多万元资金重点支持了双牌、宁远、江永、洪江、祁东、桂东等县中药材产业和茶陵油茶、炎陵茶叶、鹤城肉鸡、石门土鸡的产业发展。
同时,依托我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省科技厅还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开通“12396”科技服务热线和网上课堂,建立了200多个贫困地区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和多个手机APP应用,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信息服务。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将贫困地区1000多个农产品在“腾农商城”上线,实施优质优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扶贫先扶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担当主力军
翻开湖南的科技扶贫史,也是一部科技人员扶智史。带上知识,带上技术,带上真情,到最需要的农村去。最值得点赞的,就是担当主力军的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科技厅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专项计划,每年组织5000名科技特派员和 “三区”科技人才奔赴扶贫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
一个个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科技扶贫的故事。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累计组建各类产业专家服务团50多个,创办领办协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000多个,向贫困地区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5000多项,涌现出石雪晖、向建国、王仁才、刘文武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扶贫专家,撬动了创新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汇集,打通了贫困地区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更难得的是,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技术骨干和致富能人,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像桑植县科技特派员谢真理创办良种猪示范场,直接带动科技养殖户221户,辐射带动全县23个乡镇510户养殖户,年出栏商品猪3万余头,依靠科技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