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群众工作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 来源: 编辑:admin
脱贫攻坚“战役”已进入“收官”阶段,各地扶贫干部仍在脱贫一线努力奋战,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缺乏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能力,定位不准,方法不当,必定事倍功半。
群众工作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自觉行动的过程。简单来讲,群众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感情动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思维,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做贫困地区人的工作,就要熟悉情况、因地制宜,处理好“四大关系”,才能把政策讲得清,使群众听得懂,把事情干得好,让群众得实惠,才能融入基层,融入群众,得到群众的认可。
一是要处理好“威与信”的关系。扶贫干部,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组织赋予你管理村两委的职责与权力,不要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碍于情面,畏畏缩缩,有思路但是不敢安排,有想法但是不敢大胆推进,这样不仅村干部觉得你“无能”,老百姓也会觉得你是来“镀金”。因此,扶贫干部搞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定位,向村干部请教,向群众“取经”,尽快熟悉村情、民情,找准制约本村发展的“病因”,要灵活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好与村干部之间、与群众之间的“度”,既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虚心和真情,跟他们“打成一片”,得到他们的信任,还要从谋划发展、推动工作中展现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村干部和群众中建立自己的“威望”,让他们愿意听你的话,跟着你干。
二是要处理好“讲与听”的关系。做群众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的问题,与人打交道关键在于语言表达能力。扶贫干部肩负着宣传好党的政策的职责,如何在贫困地区把政策讲好,这是一门较高的“手艺”,如果仅仅当一名政策的“传话员”,照本宣科的讲政策,不仅群众很反感,而且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因此,扶贫干部首先要自己熟练吃透脱贫政策的“精髓”,把书面化的政策转换成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讲”的方式上下功夫,不仅要制作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PPT,组织集中学习课堂讲解,还要制作浅显易懂的“口袋读本”配合上门送学;在“听”的效果上下功夫,要掌握群众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对哪些方面的政策最为关注,分类建立群众需求统计表,有针对性的分类分批入户讲,田间地头讲,才能做到群众爱听,自己讲得有劲,党的政策宣传实现入脑入心。
三是要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扶贫一线,群众最怕扶贫干部乱开“空头支票”,嘴上吹得“天花烂醉”,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贫困地区,群众把扶贫干部视作“救命稻草”,知道大家都是来自机关的干部,有专业技术,也有丰富的资源,下来驻村肯定是带有资金,以前得不到解决的困难都想扶贫干部给与解决,一旦你胡乱承诺,乱开“空头支票”,必定失信于民,再想得到群众认可,就比“登天”还难了。因此,扶贫干部必须做到谨言慎行,没有把握的事情绝不胡乱承诺,没有政策依据的事情绝不胡乱答应,群众事无小事,只有把群众事放心上,用心去倾听,用力去解决,对待群众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成功,真正解决群众所疾,你才能真正融入群众,群众才会把你当“亲戚”。
四是要处理好“亲与疏”的关系。人都喜欢跟好说话的打交道,在扶贫一线,也必然存在扶贫干部跟部分“听话”的贫困群众较为“亲密”,跟不太讲道理的群众较为“疏远”,这样不仅不能团结群众,反而造成那部分被疏远群众更强烈的怨恨心里。因此,扶贫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要把握好与群众“亲和疏”的度,对待所有群众都要一视同仁,不要分“三六九等”,不要随意给群众“戴帽子”,政策和扶持上要平等对待,关心和帮扶上要同样用心,对待老实的群众要亲密,对待意见较大,有点“蛮狠不讲理”的群众更要用情,人心都是肉做的,没有谁是“铁石心肠”的,只要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滴水也能穿石,矛盾终将得以化解。
群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扶贫干部能在脱贫一线磨炼自己,是一次难得的“打怪升级”的机遇,只要找准群众工作的方法,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必将练就一门重大“技能”,在基层工作中“所向披靡”。(宋 福)
[ 责编:王欣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