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快评:网络文化里的中国心与媒体传播中的使命感

来源:       编辑:admin
2019-08-24

  网络文化里的中国心与媒体传播中的使命感

  ——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观察

  【两岸快评第167期】

  互联网作为21世纪初的新生事物,如今已成为几乎所有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为互联网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网络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远方的消息和自由的沟通,但同时也让“键盘侠”“网军”和有心人士找到了发泄情绪和搬弄是非的寄居之所。

  我们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事实上,法律对于网络世界的掌控能力还在不断的摸索和强化之中。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有时候,文化和道德,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8月22日,以“网络文化与媒体传播”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入5G时代之时,旨在传承中华文化,深耕两岸的“中华文化发展论坛”选了一个及时、必要、全民关切、影响深远的主题。

  认知

  在大陆,关注台湾的人很多,但真正去过台湾的人就没那么多;在海峡对岸,也是同样的情况,谈论大陆的台湾人很多,但来过大陆的台湾人却只占少数。

  即便没有亲自去过台湾或来过大陆,却依然不影响在讨论相关话题时的侃侃而谈。是什么让双方形成了对彼此的认知、理解或者偏见?大部分人靠网络、靠媒体。

  靠网络、靠媒体了解一件事情,优点是速度快、范围广、资料多,缺点也许只有一个,鱼龙混杂,真相与假象常常相生相伴。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执行董事陈国军在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风云激荡,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中美贸易摩擦牵动着世界经济的风雨阴晴,全球网上意识形态纷争加剧,民粹思潮涌动。与此同时,两岸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华文化在台湾正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冲击和破坏。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何弘扬网络文化正能量,发挥媒体传播价值,是每一个关注中国文化发展、关心两岸关系走向、关切祖国统一大业的网民和媒体,所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中国心

  来自台湾的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王正在发言中表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文化,是最厚重、最广博、最深邃的文明,一个台湾人只要深爱中华文化,就没有道理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这样的观念和认识,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但在民进党及其当局全力鼓噪民粹、煽动两岸对立情绪的台湾岛内,如果一个人敢于明确表态自己是中国人、如果一档节目敢于公开支持统一,不仅是“政治不正确”,更将遭受“独派”网军的围剿和霸凌,甚至行政机构的粗暴介入。

  无可讳言,当前两岸关系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极具挑战。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和媒体传播导向上强化拨乱反正,弘扬主旋律的力道和方式,讲好两岸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两岸同胞,尤其是两岸青年在当下网络环境中,更应该保持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元渠道和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使命感

  网络时代赋予了媒体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发挥空间。当前互联网科技突飞猛进,新兴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不断威胁台海和平稳定和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之时,媒体传播更应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时代脉动,顺应历史大势,展现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关系的崇高使命感。

  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今年5月在第四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强调,维护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更加需要两岸媒体人共担民族大义,把握历史大势,展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和责任。

  在第七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上,大陆媒体人代表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为让人惊艳的内容产品诞生,在生产上更为便捷、在传播上更为高效。而我们的初心依然不变,就是要利用好这些新的表现形态,生产人民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产品,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媒体人和互联网人的贡献。

  今年已经是第七届的中华文化发展论坛,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携手两岸传媒与学术机构联合主办。不管两岸关系经历怎样的曲折和变化,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从未间断,大陆方面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诚意、善意和决心从未改变。

  保持网络文化里的中国心与媒体传播中的使命感,承担起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庄严使命,两岸同胞就能共创两岸关系的美好未来。(关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