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青年发声

来源:       编辑:admin
2019-05-18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文体新闻  
 
   

   
文艺评论 青年发声  
2019-01-13 07:53:33杭州网  

今天,首届浙江高校青年文艺评论推优发布会暨“我们的时代”——青年文艺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旨在在全省高校中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文艺评论人才,探索文艺评论新媒介新方法新思路。文艺评论大赛以“视点与声音”为主题,在新的语境下突出新视角、新思想,针对当前文艺现象进行评论。

推优活动从2018年8月底开始,为时两个多月,面向全省各大高校征集优秀的评论作品,共收到评论投稿183篇。作品关注的范围包括影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和戏曲等,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今大学生们的敏锐视角和深度思考。

经专家评委会初审、复审,最终评出10篇“十佳”作品和10篇优秀作品。今天我们选刊部分“十佳”评论的观点,来听听青年的声音。

文艺评论 青年发声

●警惕“审美降级”

陈宛初(浙江传媒学院)

“审美降级”可等同于“娱乐最大化”的概念,即一味制造浅薄的笑料博人眼球,抛弃了艺术的教化等一系列其他功能。

如《奇葩说》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正经辩论节目”,但且不说其形式不按辩论赛正规流程,在选题和内容上也是娱乐至上的理念。选题宽泛而不严谨,这便给了选手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多数选手以贩卖个人经历为主,辅以看似妙语连珠的“鸡汤”作为烘托节目效果、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强心剂”,对于辩论重点展现的学术性逻辑性和思辨性置之不理。包括给每一位选手框定“人设”这一行为,更是为了迎合娱乐的取向。若是该节目的定位仅限于各位选手的个人价值观输出类型的搞笑类脱口秀尚有情可原,但它又以“辩论”之名欲取教育之义,那就值得商榷了。

●被遮蔽的反思

杨淼(浙江大学)

现实主义影视近年重归大众视野,《滚蛋吧!肿瘤君》、《无问西东》、《我不是药神》等作品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电视荧幕上亦有《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急诊科医生》等收视评价俱佳的作品。2018年势头愈盛而被称为“现实主义回归年”。更多带着烟火气、对接社会热点的影视作品呈现着世间百态,但反思型作品非常罕见。带给人们感动的作品有了,带给人们思考的作品呢?

现实主义当是弘扬正气与批判思考双线并行,缺一不可。胡适曾谈易卜生主义,他说“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了,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晓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今天的民众当是启蒙后的人,当是保持坚信、保持怀疑,能独立思考之人,让观者看到真正现实的隐忧,思考如何面对问题,当是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对这个时代的喧嚣和复杂的回应。

●方言文学创作的痛感

曾珍(浙江工商大学)

在众多方言进入中国当代小说的写作之后,无论是目前惯用的“方言写作”、“方言书写”,抑或是与方言文学保持一定距离的“泛方言写作”的提出,无疑都证实了当代作家在语言上的某种自觉。这种自觉将诗歌对语言的重视即“诗到语言为止”扩大到小说世界。也就是说,作家努力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进入作品能把人物表现得更丰满。事实上,作为文学语言表现形态的小说也是力图找寻着其语言的多样化和审美性。而今尤其是在普通话推广半个世纪以来,读者在规范语境下渐渐丧失的阅读快感一如作家在写作中遇到的“失语”症。于是,在今天的文坛上,我们依然看到了小说家在写作实践中的“反抗”与“坚持”。

方言作为地方性话语显然寄寓一种深刻的地域文化精神,而越是地方性的就越靠近民间。所以我们在探讨方言小说的重要价值的时候,绝不能忽略方言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间性。正如鲁迅曾经提出的一个论断:“文艺作品越有地方色彩,就越有国际性。”

那么在方言创作理论长久缺失的境况下,方言小说作为一股自生的清流,还能在当代小说界活泼多久?

●浅谈文艺“启智功能”的缺失

陈洁(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反观当下文艺走向,颇有在文艺大众化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趋势,从主动的普及文艺到被大众文艺“绑架”,其结果就是“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人们乐此不疲地说着被嘟囔过无数次的言论,陷入重复的泥潭;乐此不疲地制造心灵鸡汤,陷入寻找共鸣的怪圈。我们把注意力都用在研究昨天和今天,把小心思都用来透析别人,微信公众号、陌陌、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着情感鸡汤、折中主义,低级趣味、失控欲望和雷同文章,文艺普及最后只剩下“文”没有“艺”。

鼓励“多种视点和多方声音”的大众化文艺,一旦失去节制就会走向同质化,衍生出一种变相的“单一视点和一种声音”。

文艺普及功能的滥觞意味着文艺启智功能的缺失,其具体表现为审美洞察力和文化感受力的弱化,文艺敏感度和文艺批判的软化。

●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以情制胜

戴可盈(温州大学)

近年火热的美食纪录片有其各自特性。例如《一城一味》讲不同城市的饮食和文化、《人生一串》则是缭绕着人间烟火气的关于烧烤的饕餮盛宴、《嘿!小面》则是专门讲重庆小面的故事等等。它们的日受欢迎也有其取胜的共性。不仅介绍中国美食,更多的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挖掘食物背后的故事,并用影像记录家常及渗透在一日三餐中令人感动的人情味,而恰是这些贴近人们的“身边事、”“身边情”引发大众共鸣。这就将之同以往的美食纪录片抑或是国外的美食纪录片区别开来。

对“情”的拿捏运用,是近几年美食纪录片不可或缺的成分。通过对美食的介绍,讲述着背后的故事,自然流露出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舌尖上的新年》就描绘了人们辛劳一年后,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忙碌而甜蜜状态中场景,家人们围着灶火做饭,各有分工,其乐融融,美食成了沟通情感的媒介。餐桌上的美味慰藉着常年漂泊在外的游人,这些都是熟悉而踏实的味道,此刻的人们推杯换盏,也推心置腹,完美诠释着亲情的滋味。

这些年美食纪录片的火热很多是靠情感的助力,美食纪录片也由此迎来了新一轮的革新。它们散发着真实与鲜活的质感,日常化的故事在节目中缓缓流淌,真切的情感在具体事件中徐徐呈现,从而增加了美食纪录片的亲近性和可看性,不断吸引感染着大众。

●电影的“观看”之变

沈育晓(浙江传媒学院)

约翰·伯格曾在《观看之道》一书中提到,我们今天观看绘画的方式,在当下即20世纪后半叶与前人大不相同,我们想要明白现实为何如此,也就要弄清我们自身的问题,以及我们生活的处境。那么电影也是同样,在流媒体视频平台蓬勃兴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用户)愿意选择付费购买网络大电影观看。价格低廉,搜寻片库方便还有智能推荐系统,这无疑给影院的大银幕造成冲击。

早在2015年,乐视影业表示为了“回馈乐视电视的会员”,决定把《消失的凶手》点映搬到互联网上。消息发布后,多家影院接连发声明抗议。迫于压力,在消息发布 2 个多小时后,乐视影业宣布取消线上提前点映,并发布了致歉声明。我们明显感受到,流媒体平台对传统线下发行的干预,给影片的最终票房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已经成为触动产业链各环神经的事实。

目前可以发现投入网络发行渠道的电影都是院线观众规模较小的影片。比如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主旋律电影《香港大营救》、文艺片《路边野餐》等。这些电影由于题材、形式的特殊性, 本身的市场生存空间就较为狭小。而当它们进入容量有限的传统院线, 遭遇以商业利益为绝对导向的排片模式时, 便难以摆脱排片量少进而票房惨淡的厄运。因此, 网络发行往往让这类电影发挥长尾效应,赢得商业回报的突围路径。电影《天下第一镖局》便是在遭遇院线首日仅0.6%的超低排片率后, 才调转方向大胆尝试院线、网络同步发行模式的。该片在爱奇艺上线5天便获得了超500万元的分账收益。尽管如此,目前网络发行影片的票房往往不及院线电影的零头,质量亦参差不齐,还无法对传统院线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流媒体进军产业上游的野心、电影观众的分众、传统院线加快改革升级,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而言, 它代表着更为成熟的多元盈利模式, 以及更加充足的内容生产动力。

(本版评论均来自首届浙江高校青年文艺评论推优发布会暨“我们的时代”青年文艺论坛,本报有删节)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实习编辑 王玥云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