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为什么怀念调查记者

来源:       编辑:admin
2018-11-20

  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被揭开之后,“调查记者”成了媒体和自媒体上的高频词。前几天,有媒体采访一些曾经的调查记者,报道的标题就是《调查记者:听说你们在怀念我们》。

  此次的疫苗事件,和调查记者没什么关系。引爆这一事件的,是几篇自媒体文章。其实,几篇文章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作者只是利用超强的信息收集、整合能力,把过去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通报与几家问题公司的公告结合起来,写出了一部造假公司“发家史”,从而引发极大关注。

  自媒体介入社会公共事件,成为又一股舆论监督力量,自是国之幸、民之幸。但也要看到,自媒体有其局限性,类似这样引爆舆论的事件,属于可遇而不可求,难以复制。这是因为,自媒体目前没有采访报道权,今后很长时间内也不大可能有。因此,它只能整合已有信息,而不能向社会传递新的一手信息。腾讯网总编辑李方曾在一篇文章中感慨,“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

  疫苗事件中,传统媒体也有跟进,但多是高层表态、职能部门介入之后的报道、评论。就推动事件而言,作用小了不少。传统媒体为何跑到自媒体后面,不少人在做这方面的反思。也有人假设:如果某个当年做问题疫苗调查的记者没有离职,如果这些年更多调查记者能和他一起关注这一领域,如今的疫苗事件或许可以避免。

  真能避免吗?没人可以给出明确答案。但作为众多监督途径的一种,舆论监督的价值早已被证明,如果舆论监督有力,避免是可能的,至少可以让造假公司有所收敛。人们做这样的假设,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渴望,渴望在每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媒体都能有一双警惕的眼睛。和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整合报道资源、调动采访力量、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公众希望媒体更广泛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对不良现象进行更及时有效的监督,这样的期待合情合理。人们怀念调查记者,正是基于这种心理。

  毋庸讳言,和多年前的红火相比,这些年,调查报道的确在走下坡路。这从调查记者的数量上可以清晰显现。2017年《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披露,传统媒体中仅剩130名调查记者,分布在55家传统媒体机构。与6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调查记者少了,调查报道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这是人们对调查报道数量锐减的最大担心。

  但我们也不必为此沮丧。只要在“社会需要更多调查报道、调查记者”的问题上形成共识,问题解决起来,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人才流失是最大问题,已经转行到其他行业的,多数人不大可能回归,但不少媒体在多年调查报道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培养调查记者的经验。有理由相信,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职业前景,特别是职业荣耀感,可以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疫苗事件之后,《南方周末》原记者李海鹏写了篇长微博,谈到如今为什么缺乏深度报道和深度报道记者,其中有这么一段:“支持一个人去做调查记者的,不是钱,是被尊重感、荣誉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人可以感觉自己很酷。”除了对“不是钱”有些不同看法(对以记者职业为生的人来说,钱也很重要),我基本同意他的判断。

  钱,被尊重感、荣誉感,可以感觉自己很酷……这些,社会可以给,也应该给他们。还有重要的一点,不只是他们“可以感觉自己很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认同:

  做调查报道的他们,真的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