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实现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跨越

来源:       编辑:admin
2018-04-2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判断,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跨越,明确了方向、方式和动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制度安排。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和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既要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要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和内外联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本报评论员)

奋力实现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跨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系列评论之二

2017-12-04 15:02    来源:吉林日报 责任编辑:章勇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判断,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跨越,明确了方向、方式和动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制度安排。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和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既要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要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和内外联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