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夜经济”发展 其他城市都做了啥?
- 来源: 编辑:admin
实习生毕聪慧 本报记者张玮炜
为激发城市活力、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夜经济”已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城市想出很多激发夜间消费活力、招揽人气的方法。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他山之石”之一:放宽外摆位管理
外摆位是指沿街店铺利用阳伞、绿植、鲜花、藤椅等打造的露天营业区域,不仅能满足消费者亲近自然的消费体验,更能彰显商家的品牌文化,增加与消费者互动,吸引潜在客流,培养新的消费文化。
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路外摆颇具特色。第一食品商店对面的辅路上,两家西式餐饮酒吧在自家门前搭建了露天餐饮休闲外摆区域,规模大到占据整个辅路。永安百货楼下辅道上,10余个不同风格的工艺品花车向游客们展示旧上海滩的风貌。世纪广场左右两侧搭建了造型独特的露天咖啡酒吧。
作为天津著名景点之一,意式风情街不仅拥有成群的华美意式建筑,更汇集了各国的特色美食餐馆,众多餐馆在门前搭建了各具风格的外摆区域,漂亮的舞台、帐篷、花伞、桌椅等一应俱全,驻场歌手怀抱吉他吟唱,吸引游客甚至当地人前去寻味观赏。
“他山之石”之二:规范夜市发展
天津运河新天地夜市依河而设,在运河730米长的岸边统一布置了不同风味的小吃餐车和外摆就餐椅,到了晚间人头攒动,有的小吃亭前甚至排满长队。夜市不仅提供特色美食,还增设露天电影等文化项目,开业1个月就吸引市民和游客80万人次,营业额突破800万元,拉动周边多个商业综合体发展。
沈阳塔湾兴顺国际夜市充分考虑消费群体不同需求,设置了大众口味的全球美食区、中低收入及年轻人愿意光顾的服饰小百货区、小朋友钟爱的游乐休闲区、中高端人群流连忘返的城市假日广场海鲜美食区。夜市每天接待消费者2万多人,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登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榜首。
夜市在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商户入门审批、商户末位淘汰管理、顾客服务培训等多方面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营管理,不断推出新娱乐项目和节庆活动。
哈尔滨市采取灵活包容的方法,倡“疏”拒“堵”;只要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不影响周边老百姓休息、保证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都允许开办;对部分具备开办早夜市条件的路街,采取白天保证车辆正常通行,晚上进行限时封闭开办夜市的方式。日常治理方面,委托专业管理公司和安保公司代管,合理划分百货摊区和小吃摊区;卫生方面,属地街道配置专职保洁人员24小时保洁;消防安全方面,业户人手一个灭火器,全体业户参加街道消防知识培训;交通秩序方面,设立交通防撞护栏,在市场营业时间由专人管理。
“他山之石”之三:点亮各种“消费场景”
北京市推出13项举措打造夜间经济,点亮“消费场景”贯穿制度设计,经典景区、博物馆构成多层次的“夜间消费场景”。天坛公园组织起夜间游览活动项目,计划适当延长祈年殿、回音壁等主要景区的开放时间。部分博物馆启动夜游博物馆的尝试。
24小时电影院和书店更提供了充足的享受夜晚文化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和国泰电影院成为上海首批“24小时电影院”,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房支持“书虫”们通宵达旦地阅读。
沈阳文化场所的演出基本覆盖全年,天天有演出,夜夜有戏看。在遥远的敦煌,有一部“中国制造”的情境融入式演出《又见敦煌》,在夜晚与市民见面。
2019年春节,西安市以“西安年·最中国”为品牌的一系列夜游项目成为全国焦点,元宵节当天,西安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游客达84.7万人次,创单日新高。天津围绕“夜游海河”、“夜赏津曲”、“夜品津味”、“夜购津货”等四大主题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打造“夜津城”品牌。沈阳计划打造奥体中心冬季夜经济集聚区,使文体、餐饮、旅游、购物等产业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