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 脱贫攻坚模式及启示

来源:       编辑:admin
2019-01-04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委政研室嵩山智库

《河南省产业脱贫攻坚研究》课题组

摘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和深度贫困县,淅川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守生态底线,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着力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集群,确保短期可脱贫;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集群,确保中期可致富;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确保长远可持续小康。淅川模式的启示是: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三大攻坚”,兼顾当前和长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做大做强绿色经济;兼顾发展与防风险,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辖17个乡镇(街道)、67万人,面积2820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蓄水至170米,淅川县最好的41.6万亩河谷良田被淹没,约40万人移民搬迁;为了保证水源水质,先后关停工矿企业380多家,取缔养鱼网箱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600多家。淅川县为了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牺牲,是全省最大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淅川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严格履行保护水源的国家使命,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创新活县等“四大战略”,坚守一级水源地“生态底线、生态红线、生态高压线”,变生态压力为转型动力,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形成集群,致力于打造“水源”“林海”“果乡”“药库”“胜地”等特色生态品牌,初步探索出“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建立了阻断返贫“防火墙”,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淅川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年底的10.66%降至7.22%,连续两年位居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评估前列,预计2019年摘掉贫困县帽子。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Ⅰ类标准。既保证了国家生态水源安全,又打造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恒业,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淅川观摩,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推进会、产业扶贫观摩现场会等相继在淅川召开,淅川县产业扶贫特色做法作为典型案例编入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教材。

淅川县“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脱贫攻坚模式的具体做法

淅川县将脱贫攻坚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融为一体,全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积极探索“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即“短线”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集群,确保当年初见成效和当年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和薄壳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集群,确保三年大见成效和中期致富;“长线”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集群,确保五年持久见效和长期小康。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实现了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生产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短中长”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达138亿元以上,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扶持农民合作社1152个,创建家庭农场916家,1/3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一)着力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短期(当年)可脱贫。淅川县发挥生态、资源、气候和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销路、当期效益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特种种植、特种养殖、光伏、劳务经济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有2个以上短线增收项目覆盖,户均可增收1万元左右,实现当年稳定脱贫。食用菌和中药材是淅川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西北部山区乡镇适宜种植香菇和中药材。一是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绿地公司、益瑞农业公司、丹江情公司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建设香菇产业扶贫示范区,2年内对当地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现已发展食用菌4000多万袋,带动6500余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二是建设中药产业基地。依托河南福森药业、九州通药业及南阳艾尔康生物科技公司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持续发展金银花、艾草、连翘、丹参、迷迭香等中药材,全县中药材已达5万余亩,贫困户户均1亩药,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今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河南福森药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双黄连类感冒药生产企业,金银花和连翘原材料基地带动4乡镇23个村350多户2000余人长期就近务工,用工高峰期日均6000人以上,户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淅川县食用菌和中药材已经实现了“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国内外市场”全链条发展壮大。三是建设小龙虾和白玉蜗牛等特色养殖基地。小龙虾和白玉蜗牛成熟期较短、养殖门槛低、比较效益高,淅川县依托水资源优势布局小龙虾等养殖基地,采取“村支部+合作社(协会)+贫困户”等模式,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小龙虾、白玉蜗牛养殖基地和交易集散地。目前,全县已发展小龙虾2万余亩,户均1亩虾,户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白玉蜗牛产业已覆盖5个乡镇40个村,养殖总量达5000多万只,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四是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对兜底户和贫困村全覆盖。大力实施“农光互补”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抢抓机遇、盘活资源”的要求,将光伏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全县光伏总装机容量56兆瓦,共建分布式光伏电站553个,带动低保和五保等兜底贫困户1.5万户年均增收3000元;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每村年增收2.1万元,连续受益20年。五是劳务经济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全覆盖。主要做到“三个一批”:吸纳一批,即依托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基地,重点吸纳“4050”贫困劳力就业,带贫率达到30%以上,人均月工资1800元以上;安排一批,开发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等“六员”公益岗位1万多个,一半以上用于安置贫困弱劳力,人均年工资3600元以上;输出一批,即对青壮年贫困劳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共组织劳务输出5000余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全县已打造县级扶贫产业示范园4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125个、扶贫就业车间71个。

(二)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中期(三年)可致富。脱贫攻坚,在满足当期脱贫的同时,还要巩固短期脱贫成果、统筹考虑致富奔小康问题。淅川县立足全县70%以上耕地为岗坡薄地、土地面积80%以上处在生态红线以里等县情实际,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全方位打造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高效林果产业集群。全县已发展经济林果30多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50%左右,户均1亩以上果园,基本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其中16万亩果树已经挂果,2年内将进入盛果期,户均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初步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致富、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在三个片区发展三大特色林果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平原丘陵区软籽石榴产业集群。创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促进软籽石榴产业规模化。依托河南仁和康源公司、丹圣源公司、豫淅红公司等龙头企业,在九重镇、香花镇、厚坡镇等平原丘陵区,优先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建设10万亩软籽石榴产业扶贫示范区,亩效益1.5万元左右,致力于打造“中国软籽石榴之乡”。河南仁和康源公司投资13.2亿元,在渠首区域建设万亩林果生态农业观光园。二是打造山区薄壳核桃产业集群。创新“返租倒包”机制,促进薄壳核桃产业规模化。依托南阳果然出色公司等龙头企业,在荆紫关镇、寺湾镇、西簧乡、毛堂乡等山区,优先发展薄壳核桃,巩固发展湖桑产业,适度发展大樱桃等产业,建设十万亩薄壳核桃和万亩湖桑产业扶贫示范区。已建成百亩以上的核桃产业基地37个,亩效益5000元左右。三是打造南水北调库区杏李产业集群。创新“保底分红”机制,促进杏李产业规模化。依托中线水源杏李林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老城镇、大石桥乡、滔河乡、盛湾镇、金河镇等库区,优先发展杏李、大樱桃等产业,巩固发展薄壳核桃、软籽石榴等产业,打造高效产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林果产业带、观光带。已建成老城镇冢子坪等千亩以上杏李产业基地12个6.2万亩,亩效益6000元左右,盛果期亩产超万元。

(三)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确保贫困户长远(五年以上)小康可持续。脱贫攻坚既需要短中期产业支撑又需要长期产业可持续支撑,不能今天脱贫、明天返贫。淅川县持续推进“旅游兴县”战略,把生态旅游这个朝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长线产业倾力打造,为群众长远致富开辟广阔空间。通过景区拉动、典型带动、融合联动,提升全域旅游水平,让群众在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2018年旅游业综合效益预计可达32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可持续的重要支柱。一是积极创建5A景区,拉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淅川县是伏牛山和大丹江旅游圈的核心区,水是淅川旅游的最大亮点,丹江水库的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淅川境内接近一半。淅川县以创建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提档升级南水北调渠首、丹江大观苑、坐禅谷、香严寺、八仙洞等景区景点。高标准建设环库路,加快建设西十高速,着力构建环丹江湖旅游圈。目前到景区从事旅游服务的贫困户达500多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经营脱贫。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沿湖沿路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为重点,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出台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制定农家乐宾馆奖励扶持办法。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将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精准受益,辐射带动全县500多户贫困户2300多名贫困人口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三是拓展全域旅游空间,深度融合联动扶贫。积极推动农旅、林旅、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借助山水林田湖草和荒山荒坡治理项目,高标准打造扶贫产业万亩“哈尼梯田”。围绕全县30多万亩生态林果产业,拓展植物园、采摘园、养殖园的旅游功能。实施生态造林工程,造林面积连续10年居河南省县级前列。探索“旅游+体育+扶贫”模式,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丹江公开水域游泳挑战赛、中国丹江徒步越野挑战赛、2018环中原自行车赛、“龙行中原”全民龙舟赛(淅川站)、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铁人赛(社会组)、MountainHardChina2018中国淅川·丹江湖国际越野赛等多项重大赛事,带动10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余元。

淅川县“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脱贫攻坚模式的经验总结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淅川县“短中长”生态经济可持续脱贫攻坚模式,对全省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淅川经验总结如下:

(一)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可持续,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脱贫攻坚是实现“共享发展”政治大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淅川县敢于政治担当,把加强党的建设高质量与脱贫攻坚高质量有机结合,重点发挥县四大班子领导的示范表率作用、乡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永不撤退的扶贫铁军。一是狠抓责任落实,责任到人,严格督导,定期考评排序,先进优先提拔,末位约谈甚至淘汰。二是狠抓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两弘扬一争做”“三亮三比三评”和“三清理一公开”活动,这些措施净化了政治生态,凝聚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力量,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狠抓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率的领导组织体系,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体系,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统筹推进。

(二)遵循“特色+绿色”集群化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夯实脱贫攻坚的经济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来自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特色+绿色”双色产业集群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又是脱贫攻坚的经济基础。淅川县深入实践“两山理论”,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脱贫攻坚与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把贫困户短期脱贫与中长期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着力打造“菌、药、果、水产”等四大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农特产、中医药”等两大生态工业产业集群,打造“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两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持续建设环丹江湖生态旅游胜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支持返乡创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短养长、以长促短、长短互补,既破解了水质保护、水源涵养难题,又形成了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打响渠首水源地品牌,做强有机认证。积极创建国家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和国家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县,“三品一标”生态产业基地认定面积达到98.7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基地3.7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65.8万亩,认定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53个。争取“淅川软籽石榴”申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渠首”优质农产品36个。“淅有山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向全国发布。在2017年中国第二届石榴博览会和2018年第三届园艺学会石榴分会上,淅川选送的软籽石榴和衍生品在两次专家匿名评审中获得了4个金奖2个银奖。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从全县820余家企业中筛选139家企业帮扶140个贫困村,发展项目120个,已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福森集团投资开发“福森源”凉茶、金银花茶饮料、果汁饮品加工项目等系列产品十余个,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打造国内国际知名食品饮料品牌。充分发挥京淅对口协作平台的纽带作用。在京举办中国·淅川丹江核心水源区优质扶贫农产品推介发布会,推动绿色农副产品“随水进京”,成功实现10余家企业78种农产品进京销售,销售量达1.7万吨,销售金额4亿多元。推进电商示范带动。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县,积极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建成了南阳规模最大的县级电商产业园,先后与阿里、京东、苏宁、顺丰等多家电商、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淅川扶贫生态产品纷纷成了网络热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三)创新多方共赢机制,形成脱贫攻坚合力。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共赢机制。淅川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创新“三权分置”“保底分红”“返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兼顾企业、银行、村集体、农户等各方利益。实践证明,这些模式不仅解决了政府扶贫贷款发放难、产业落地难、土地产出低问题,也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化、贫困户缺资金技术问题,还解决了涉农企业融资难、发展慢等问题,尤其是实现了贫困户收入最大化、稳固化,实现了多方共赢,形成了脱贫攻坚合力。

(四)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激发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活力。高质量的脱贫攻坚,需要高质量的政策和服务来保障。为加快“短中长”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淅川县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林果产业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种养、加工、销售等一条龙奖励办法,调动了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等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活力。

(五)坚守风险防控底线,确保当期可脱贫、中期可致富、长远可持续。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能否有效防控产业脱贫中的风险,直接关系贫困群众是否稳定脱贫、扶贫产业是否健康发展。淅川县抓住“风险防控”这个事关产业成败的牛鼻子,不仅在政策支持、人才引进、跟踪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而且综合施策,多点用力,通过引入农业保险、研究灵活的融资机制,打造多层次增收措施。树立“互联网+”“体育+”“旅游+”等跨界新思维,线下线上互动、业内业外互通,用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为“短中长”绿色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把产业发展风险控制到最低,为实现当期能脱贫、中期可致富、长远可持续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

几点启示

脱贫攻坚是系统工程,应统筹推进“三大攻坚”,将脱贫攻坚与做大做强绿色经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协调推进,相互带动,放大脱贫攻坚的多重功效,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一)脱贫攻坚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脱贫攻坚重在高质量,重在可持续,重在同步致富奔小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既不能只顾眼前重短轻长,也不能光谋长远舍短求长,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确保“短中长”产业对贫困户多重覆盖,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真正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柱作用,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短线脱贫、中线致富、长线小康现代化,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问题,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二)脱贫攻坚必须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做大做强绿色经济。贫困地区大多数处于偏远山区,均属于水源流域的生态功能区,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是脱贫攻坚发展的前提条件,两者统一的结合点是发展绿色经济,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坚决践行“两山理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一是做大做强生态经济,鼓励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发展和集群发展。二是打造生态经济发展载体,鼓励发展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特色村;鼓励创建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绿色经济示范区。三是构建生态经济发展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治、经济、行政和执行体系,严控环境容量,严格项目准入,推动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三)脱贫攻坚必须兼顾发展与防风险,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发展经济离不开金融杠杆,产业脱贫同样离不开金融杠杆,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经济实力较弱,承担金融杠杆风险的能力较低,所以应审慎运用金融杠杆。近年来,部分地区急于求成,对龙头企业把关不严,盲目上马科技含量低的大路货项目,导致低层次卖难,大面积亏损,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双双陷入困境,所以产业脱贫攻坚必须遵循规律,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真正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是要筛选优势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决定贷款融资风险程度,在“百企帮百村”的产业脱贫中,必须选择信誉度高有实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必须严格筛选,不能临时拼凑,不然后患无穷;二是引进优势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贫困地区的企业大多实力较弱,下大功夫引进龙头企业是一条捷径;三是引入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贷款担保体系,同时引入保险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保险,构建“投资+贷款+担保+保险”链条,构建产业做大、企业做强、群众脱贫、各方受益的互利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