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育分期贷变成一个危及金融安全的创新
- 来源: 编辑:admin
最近有媒体报道,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教育分期贷而陷入“套路贷”,不少人感慨,消费贷款真是“坑多多”。
啥是教育分期贷?简单来说,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为提高自身技能报名参加培训班,一些培训机构以欺骗、诱导等方式“忽悠”收入微薄甚至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缴培训费,甚至在学生不知情时,为其在金融平台办理贷款。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不但没能完成培训,却提前背上了债务。
理想的设计还是现实的诱惑?
教育分期贷,原本是一项可以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
从理想层面看,教育分期贷是帮助那些没有经济能力却想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自我的人走上发展进步的阶梯。它的设计原理是,学生在培训机构报名时,通过金融平台申请贷款作为学费,工作后再分期还贷。学生掌握培训技能、培训机构增加生源、金融平台获得收益。这看起来确实是一笔“三赢”的“买卖”。
从操作层面看,在这个看似合理的链条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往偏离常规的方向脱轨。比如,不少培训机构夸大宣传、隐匿信息,把重心从教学变成了“拉客”;一些金融平台不断降低门槛、放松审核、弱化风险控制,让信贷“易借难还”;对于有培训需求的大学生来说,则很容易因为“误办”一个贷款而陷入“还款—被催债—还款”的境地。
理想的机制设计,抵不过现实的利益诱惑,一些大学生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可以说,一些“互联网+金融+教育”披着教育的外衣、打着创新的旗号,却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信贷套路”,不仅是大学生消费群体、发展中的职业培训教育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都成了受害者。
谁的责任与谁在博弈?
教育分期贷,像极了一场博弈。
这其中有年轻人自我成长与社会现实的博弈,为了更好地发展而选择一定程度的“冒险”,却以债务换来成长之痛;这其中也有教育培训机构与市场的博弈,从教化育人变成了唯利是图、丢弃了主业,异化了教育的初心,让沉迷市场利益的教育培训注定“走不远”;这其中还有相关金融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博弈,他们找寻监管空隙、降低风险控制标准,在“贷”与“债”上玩起了“花活”,但“猫鼠游戏”终将输赢分明。
不管怎么博弈,有个趋势毋庸置疑,那就是金融产品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工具,本应为全面而健康的经济发展服务,乱象之下,无论是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甚至金融监管方,上好“金融课”,都十分重要。
如银保监会日前组织开展银行业和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再如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将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普及证券期货知识,推动全社会树立理性投资意识,提升国民投资理财素质,将投资者教育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人说,这是“炒股从娃娃抓起”。实际上,这种“投资者教育”、风险教育,让消费者从小就让树立正确的投资观、理财观、消费观乃至风险观,也就如同加强了防骗防诈的堤坝。
要不要治理与能不能治理?
包括教育分期贷的消费信贷已经纳入了治理范围,我们相信不仅要治理,而且能治理好。
近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渠道在拓宽、消费理念在更新,消费金融,特别是消费信贷迎来发展契机。我们的相关信贷产品人使用人群、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从小微企业到普通群众,从购物到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消费潜力。但同时,消费信贷作为一把“双刃剑”,必须在合理合规,同时又合需的轨道上发展。
以教育分期贷为例,就给各级相关治理者提出了现实问题。
如何让教育培训机构真正回归教育、如何让金融平台在强监管中优化服务、如何给大学生们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和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无不值得各方认真考量。
其实,教育分期贷是消费信贷的一个缩影,如近日曝光的“714高炮”消费网贷,它们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产品、一桩生意,而是考验工商注册、教育管理、金融监管、公安执法等多部门及其联动治理的能力。能否让有资质、合规经营的机构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能否强化联合监管、把风险降到最低、能否为相关受害者给予法律援助,都至关重要。
每一项创新尝试都难免带来新情况、新问题,直面并解决问题,才能把好事做好。这不是一道“有借有还”的算术题,而是一道关乎人民消费水平提升、关乎金融服务质量转型、让创新在法治轨道上安全平稳运行的治理题。
一位业内人士说,教育信贷是需要有情怀的,要用最好的技术将利率放到最低,去服务最需要的人群。正如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所指出的,金融要“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只有真正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创新才能无犯金融安全、助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