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十本书,改变了我的教育观
- 来源: 编辑:admin
教育面向人。人性多复杂,教育就多复杂。有时了解教育,不能只看教育书。功夫在诗外,得看杂些。
十几年来,我生活过美国的四个州,做过三份工作,办公室却都在高校图书馆。这让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幸接触一些有趣有料的新书。这些书对于我对教育的了解产生了深刻影响。每看一本书等于上了一门课。一辈子下来,成终身学生了。
方柏林
美国阿比林大学课程设计师,书评人,教育专栏作家,著有《帕慕克们怎样读书》《过剩时代的学习》《知识不是力量》《星条旗下的茶叶蛋》等。
这三十本书,
改变了我的教育观
文 | 方柏林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为什么教育这么复杂?
教育面向人。人性多复杂,教育就多复杂。有时了解教育,不能只看教育书。功夫在诗外,得看杂些。
1.《怪诞行为学》
丹·艾瑞里著,赵德亮、夏蓓洁译
中信出版社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心理学著作,给人独特眼光去看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拥有了某件物品的人会对它产生感情关联,这造就了拥有的成本。销售旧货的人,卖的是灯罩也好,沙发也好,或因爱人相送,感情寄托其中,故过高要价,但在买方眼中沙发就是沙发,灯罩就是灯罩。在教育领域,它能帮我们认知教育决策中一些看似荒谬然而深究人性又能理解的决定。譬如教育也有拥有成本:有人使用了一项技术后,养成了习惯,就对其产生情感牵挂。新产品出现后,仍对已淘汰了的技术情有独钟,过去的成功成了未来的绊脚石。
2.《智能的结构》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和人有关,人千变万化,不有所洞察说不上因材施教。加德纳的《智能的结构》让人意识到,普遍性的“智商”即便存在,也不重要。人可能在数字、语言、音乐、运动、博物等方面的禀赋有差异、有多寡。不同禀赋的人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力量,互为肢体,既是人类共同体的理想,也是团队协作之现实。本来多重智能说可助人扬长避短,解除焦虑。但加德纳说,他的多重智能说到了其他文化中也会“水土不服”:家长原来只有一重焦虑,就是孩子笨不笨,现在成了八重焦虑。台湾一商家说喝他们的牛奶可增强“八种智能”。
3.《安静: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苏珊·凯恩著,高洁译
中信出版社
人的性格也是多元的,都能影响教育成效。过去人们对于性格类型厚此薄彼。孩子内向一点,家长就担心日后会不会失败、自杀、或是“沉默中爆发”,成为人民公敌。外向被视为常态,内向被视为潜在的变态。于是大家非要像把左撇子扭转成右撇子那样,不把内向转化成外向不罢休。这么做造成了很多别扭和痛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让人看到内向性格有内在的优势,家长和教育界应顺势利导,在育人时化安静为力量。此书对于内向的去妖魔化功不可没。
教育到底是什么?
说到教育,人们往往想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已人所共知。反拨之中,也有人过度强调家庭影响。提出“巨婴”说的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武志红,对“原生家庭”和“有毒父母”津津乐道,把家庭影响无限扩大。人的家庭固然可以对人产生影响,然而生活实践也让我们看到,同胞兄弟姐妹人生境界有云泥之别者,岂是少数?人的发展本为先天和后天的结合,不能活在弗洛伊德的阴影下,把童年的经历视作终身不可逆的影响,这完全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忽略了人和外在环境多层次的互动。
4.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by Bronfenbrenner, U. (1996).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人类发展的生态》就是这种家庭决定论的解药。此书让人看到人的发展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也包括外围的社区、媒体、时代背景等。不同的环境,如同同心圆一样,从一个人的周围散开。发展环境多层次,人在发展中就有了诸多选择,比如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接触的媒体,改变影响自己的源头。
5.《林间最后的小孩 : 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
理查德·洛夫 著,王西敏 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
教育与成长,不限于学校的围墙、家庭的四壁。今天的家长,不让他们割肉掏钱,参加机构举办的培训,就感觉不到孩子学到了什么东西。人生最好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这包括别处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或是近处的泥巴、水塘、公园、树林和青青禾苗。优越家境反成了孩子的囚笼: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摆弄圣诞节生日亲朋好友送的各种电子设备。条件差一点的孩子却有不少在户外玩耍。若干年后回头看,谁的人生更丰满?《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是一曲童年的挽歌,也是呼唤家长多带孩子去户外的号角。
6.Out of our minds: turning the tide of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schools (Second edition, revised edition).
by Howley, C. B., Howley, A., & Pendarvis, E. D. (2016).Waco, Texas: Prufrock Press Inc.
大环境的改变,是不是一定会造就或者毁灭一个人?对于现状不满的人,可以“用脚投票”,但是换了环境不换脑筋,一切均为徒劳。根据《反智主义》的介绍,美国学校中不乏反智主义。在中小学,学科学习不被看重,更受欢迎的是体育、音乐。美国学校忽略知识积累,注重“高端技能”,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实的基础也不容忽视。
7.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by Chua, A., & Rubenfeld, J. (2014). Penguin.
新环境下仍需要蓄意选择。耶鲁教授蔡美儿写过《虎妈战歌》,也写了一本《成功三大件》,让人反思在多元化、多选择社会里,不同种族为何成就不一。她认为优越感、不安全感和冲动控制力,让华裔、犹太裔等族群在美国有异乎寻常的绩效。
8.《优秀的绵羊》
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林杰 译
九州出版社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问题上,学生一步一个台阶,总希望迈得更高一些,最终目标是上常青藤光宗耀祖。毕业于哥伦比亚、曾任教于耶鲁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历数常春藤学生的“数宗罪”: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思维僵化、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读藤校的选择,未必高过读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接触的人更广泛,更接地气。能上私立名校自然也好,只不过需警惕名校习气,以免“好学校糟蹋了教育”。此书让人对教育产生平常心,对名校尊重但不迷信。
如何设计教育?
9.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Third Edition). by Gagné, R. (1977).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0. Human learning (3rd ed). by Ormrod, J. E. (1999).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作为课程设计师,有一些书对于教学设计的宏观思考很有帮助。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一书,应该是各学科教师的必读书。书中介绍了教学的九个步骤。合理部署这些步骤,学习会水到渠成。有兴趣还可以看看《人的学习》一书,它从行为、认知、社会交往等多个角度,对学习给出了经典的定义:“行为的永久改变。”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我们就可以走出“干货综合征”。在这个信息过剩时代,对于知识囤积居奇没有用,能改变行为才是正道。
11.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季丽娜译
中信出版社,2009
在教学设计的具体层面上,《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打破了天才先天论的迷思。在设置合理的任务上,投入地花上一万小时,普通人也能变成专才。这一万小时怎么花也有讲究。
12.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1st ed).
by Heath, C., & Heath, D. (2007). New York: Random House.
《粘得住的学习》让人反思花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怎样花才更有成效。书中一些策略是立竿见影拿来就可以用的,比如频繁、低风险的小测验,可以强化长期记忆。练习需要用不同内容插花练习,时间上有所间隔。这些小小的调整,都能四两拨千斤地改变练习的成效。
13. 《认识媒体:人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郑明萱译
猫头鹰出版社
在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的当下,怎样的教学设计更加人性化?有一本理论书是我们绕不过的,那就是麦克卢汉的《认识媒体:人的延伸》。此书精辟地描述了媒体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4.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by Engeström, Y., Miettinen, R., & Punamäki-Gitai, R.-L. (Eds.). (1999).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另外一种相关的理论,是前苏联于果斯基提出的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此理论在美国介绍并不多,在北欧倒不乏支持者,可参考《活动理论面面观》一书。这两本书,都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让人看到技术和媒体工具的改变中,人、内容、规则等一系列要素的改变。
15. 《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10
16. Don’t make me think, revisited: a common sense approach to Web usability (Third edition). by Krug, S. (2014). Berkeley, Calif.: New Riders.
17. 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design and typographic principles for the visual novice (2nd ed). by Williams, R. (2004). Berkeley, Calif: Peachpit Press.
在微观的教学设计上,建议教育技术界的朋友看看《设计心理学》。此书从门把手到电话键盘,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介绍了功用、对应、限制、反馈等设计原理。这些原理都不高深,知晓后,我们看世界的目光将永久改变。设计得好的网络课程,应该像《可别让我动脑子》一书介绍的那样,让学生在课程空间里,不为各种技术漏洞而费力,也不为浏览问题而操心,对于学习内容长驱直入,无障碍接触。另外一本网络教学设计的宝书是《非设计人员的设计》,读完此书,排版水平会提高三四成。
18.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著,徐明中译,译林出版社,2012
19. 《完美的混乱》,埃里克·亚伯拉罕森著,韩晶译,中信出版社,2008
学习的设计者还应该学会排除技术障碍,降低无关的认知负荷。我们需学一点来自日本的“收纳术”,整理数字环境,有些断舍离,这方面可参见《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学学如何将事物分门别类,该收的收,该扔的扔。但凡事物极必反,也不能手段高过目的,把整理本身当成了学问,忘记了当初的目的。《完美的混乱》告诫我们: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在学习的事情上,过于无菌的环境会隔绝无关事物。而它们的共存,会产生意外关联,刺激创意。
20. 《创新的扩散》
E.M.罗杰斯著,唐兴通、郑常青、张延臣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形形色色的教育创新,如何推广开来,获得支持者?《创新的扩散》是一本教育革新推广的圣经。它详细描述了创新推广中革新者、早期应用者、后期革新者、落伍者等不同角色的心态和处境。书中还以丰富案例,描述了如何利用变革触媒者、用户网络等因素,影响使用者。
21. 《影响力》
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大卫·麦克斯菲尔德、让·麦克米兰、艾尔·斯维斯勒著,彭静译
说到影响,一本不容忽视的书是《影响力》,在强调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社会,做个影响者是新的选择,他们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和角色。影响不同于控制和推动,而是通过微妙改变,包括器具的变更,环境的调整,影响人的行为和决定。
22. The Pull of the Earth: Participatory Ethnography in the School Garden.
by Thorp, L., Brooks, D., & Small, K. (2005).Lanham: AltaMira Press.
《大地的诱惑》让我们看到,改变“坏学生”的方法,不一定是强化纪律和执行。书中介绍的老师,巧妙地改变了作业布置的方式,让学生种瓜种菜,在此过程中和学科学习关联,反而让学习落地生根。
何为受过良好教育?
23. The Oz Principle: Getting results through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accountability.
by Connors, R., Smith, T., & Hickman, C. (1998).Penguin
良好的教育,是离开书本知识、他人介绍、外在头衔,别人仍能从我们身上看到的品质。教书育人,不可脱离“育人”这一个层面。《仙踪原理》里说有良好素质的人,遇到事情要勇于负责。负责这个词对应两个英文单词:responsibility和accountability. 前者貌似责任的外延,而后者则属责任的内涵,也可以理解为担当。与之相反的状态,是在家庭、单位、社会需要担当的时候,袖手旁观,甘当缩头乌龟。
24. 《坚毅 : 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
安杰拉·达克沃思著,安妮译
中信出版集团
根据达克沃斯的《坚毅》一书,教育良好的人具备坚毅的品质,在磨难中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坚毅也是一生需要的素质。很多职业是咬牙熬出成就来的。例如美国终身教授,得五六年功夫,没有坚毅力怎么成?
25. 《精要主义》
格雷戈·麦吉沃恩 著,邵信芳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有良好教育也是删繁就简后的“简在状态”,《精要主义》告诉我们要抓大放小,把精力聚焦在重要事务上,删除无关小事。我们生活中大部分事情是不重要的,不要像有收藏癖的人那样,什么都舍不得扔。我们去度假一个星期,什么事情都别管,授权给他人,有时候回来会发现事情完成得一样好。简在主义也要我们谦卑,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26. Cultivating curiosity in K-12 classrooms: how to promote and sustain deep learning. by Ostroff, W. L. (2016). Alexandria, Virginia: ASCD.
27. 《教书匠》,弗兰克·迈考特著,张敏译,南海出版公司,2016
有良好教育的人是好奇的,不会觉得处处都熟悉,看不到新风景。推荐大家看《好奇心》一书。好奇心强的人,在熟悉的地方,能看到其他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就像《教书匠》里的高中英语老师,能把自己平凡的高中教学生涯,写得活色生香。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的眼睛。好奇就是发现这双眼睛的眸子。
28. 《驱动力》
丹尼尔·平克著,龚怡屏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有良好教育的人有内在动力,不需要破车一样,推一下走一下,不推就不走了。《驱动力》让我们看到有内在动力的人,有目标意识,对于事情有自治权,也掌握了挥洒自如的某些技艺。
29. Empathy: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get it (Reprint edition).
by Krznaric, R. (2015).TarcherPerigee.
有良好教育的人有“同理心”。《同理心》告诉我们,同理心既是态度也是能力,无法穿越,以他人的眼光看问题,是很难有流畅沟通和卓越成效的。
30.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
南海出版公司,2009
有良好教育的人,也需有强健体魄。休息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如周末补觉,看书看碟。一种是生命在于运动,用身体的操劳,给头脑减压。精力管理比时间管理还重要。村上春树所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让我们看到,作家需要静下来写作,但若不能动起来跑步,或是从事其他运动,精力不足,从事脑力劳动,也容易进入强弩之末的状态。记住,身体才是大脑的加油站。精力不足,无精打采,周围人看了也心烦。特朗普竞选的时候,曾指责杰布·布什“无精打采”(low energy),引发激烈反弹。没有多少萎靡不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人们也不会放心把前途和命运交托给精力不济的人。
刚数了一下,列了三十本书,有一些已经翻译成了中文,有一些还没有。多半我过去曾经专门写过书评。相关理论我也在《过剩时代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有所描述,但愿大家窥其一斑后,好奇心和驱动力大增,去观全貌。
《过剩时代的学习》
方柏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