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過越紅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来源:       编辑:admin
2019-09-14

日子越過越紅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脫貧前,渭源縣元古堆村的孩子們從取水點抬水。攝於2013年3月。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日子越過越紅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現在,渭源縣元古堆村村民在自來水龍頭前接水。攝於2019年9月。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日子越過越紅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脫貧前的渭源縣元古堆村一處民居。攝於2013年3月。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日子越過越紅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現在的渭源縣元古堆村村貌。攝於2019年9月。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元古堆村,位於甘肅定西,海拔2400米,三面環山,氣候高寒陰濕,過去長期村落凋敝,人稱爛泥溝,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2012年,全村447戶191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

  如今的元古堆村,因為脫貧而變美:硬化路,自來水,安全房,經濟作物遍溝梁,入選第二屆“絢麗甘肅·十大美麗鄉村”。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6年增加近6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6970元,貧困發生率降至2%,整村脫貧出列。

  從爛泥溝到美麗鄉村,蝶變始於一次特殊的拜年。2013年2月3日,農歷小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元古堆村考察,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給家家戶戶送年貨,鼓勵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從此,小山村的脫貧攻堅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人人長志氣 喚醒精氣神

  人窮志氣短。長期的貧困落后,帶給元古堆人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匱乏,還有思想觀念的封閉。就在六七年前,這裡的群眾還對苦日子“很習慣”,覺得“祖祖輩輩都這樣,小山溝裡翻不出什麼浪”。廣播裡天天講脫貧致富奔小康,但村民們有的覺得“吃著油餅、喝著茶就是小康”,有的“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

  如今的元古堆人,精氣神大不一樣。每個人都活絡起來了,都主動干活、積極找門路。在村口的小廣場上,豎著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與老黨員馬崗親切交談的照片,上面是“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的標語。村民們表示,這兒是全村人的精神“加油站”,“總書記的關懷,就是我們脫貧最大的動力。黨和政府努力幫咱們,咱們自己更得努力干”。我們在走訪村民杜文文家時,她特意打開衣櫃,向我們展示一床新棉被。她動情地說:“這是總書記送的,一直不舍得用,看著它就會想起總書記的話,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

  為了引導村民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村裡廣泛開展勵志教育,啟發村民自我發展意識。利用光伏電站帶來的集體收益,設立扶貧公益崗位、向群眾購買服務,開設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道德講習積美超市”,引導群眾“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給勞務收入高、經濟作物擴種多的貧困戶發獎金,為幫帶作用大的致富能人戴紅花。這些工作,使村裡奮斗光榮、互幫互助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一些出了名的懶散戶也坐不住了,追著村干部找活干。

  ■政府建基礎 敲開致富門

  這幾年,黨委和政府對元古堆村的幫扶,重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改造路房水電,綜合治理山田林草,以此敲開增收致富之門。

  打通致富路。2013年以前,村裡道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人和泥爭鞋”,外面的人進不來,村裡的農產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全部油化,村內巷道全部硬化,連田間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達縣城,村民再也不用擔心種點啥爛在地裡了。

  引來幸福水。多年來,村民吃水主要靠幾眼泉、幾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擔水要走半個多小時,遇到雨雪天,路特別難走,年年都有人為吃水滑倒摔傷。如今,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工程,村裡96%的人家都用上了清澈的洮河水,少量就近飲用山泉水的農戶也達到安全飲水標准。腿有殘疾的村民王建生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吃水靠別人捎,煮飯都省著用,現在自來水接到家,用水不再揪心犯愁,也不再欠人情了。”

  共圓安居夢。以前,村民住的大多是土坯房,受汶川地震、岷縣地震影響,房屋普遍不牢固。2013年全村調查時,3/4的農戶住的是危房。這幾年,村裡結合居住點布局調整,對危舊房該改造的就地改造,該搬遷的集中重建,徹底圓了群眾住“安全房”的夢。總書記當年看望過的老黨員馬崗家,加固了3間老房,建起3間新房,還添置不少家具、電器,生活煥然一新。

  扮靚小山村。前些年,村民生活習慣差,生活垃圾哪裡順手往哪扔,牲畜糞便隨處可見,一下雨就污水橫流。這幾年,村裡結合退耕還林、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徹底整治人居環境,還添置了垃圾桶,購買了垃圾清運服務。如今,村裡干淨了,村口的小河清澈見底,村民房前屋后沒了垃圾堆,多了鮮花、蔬菜和果樹,村民們都說日子美了。

  ■產業接地氣 增收步子穩

  元古堆人過去窮,窮在隻會土裡刨糧,主要靠種小麥、馬鈴薯、蠶豆、油菜為生。脫貧攻堅以來,村裡堅持做地的文章和做人的文章並重,優化種植結構,發展務工經濟,村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干癟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壯大特色種植。元古堆村歷來有種中藥材的傳統,早幾年還試種成功了食用百合,但由於投入大、市場不穩、交通不便,規模一直上不去。2014年,在縣裡指導下,村兩委和村民共同商議,將百合、馬鈴薯種薯和中藥材確定為擴大種植的重點品種。在小額信貸、農業保險等政策支持下,村民們現在普遍種得起、也敢種了,幾年下來,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1000畝擴大到了4500畝,佔到全村耕地的近七成。為了做優做精,村裡還組織農戶成立了合作社,統一技術指導、農資供應、產銷對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組織化程度。當歸種植戶趙永紅,學會使用膜側種植技術后,單產增加二至四成,學會切片技術后,畝均收益又增長近三成。據統計,2018年,種植三大經濟作物為村民人均增加收入5300多元,相當於2012年村民人均農業收入的8倍。村民們說,同樣是種地,過去種的是溫飽,現在種的是小康。

  發展務工經濟。元古堆村人均耕地2.9畝,林地、草地多年封山禁牧,勞動力一直有較多富余。但受思想觀念、種植結構落后等因素影響,全村1100多個勞動力幾乎都圍著耕地打轉轉。村兩委認識到,讓富余勞動力有活干,既是拓展增收的渠道,也能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近年來,村裡抓住農閑時節大搞培訓,利用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現場培養,使大部分勞動力掌握了一到兩門實用技能。有了技能,有了致富動力,外出務工就有了信心、寬了門路。去年,全村外出務工410多人,帶動人均增收2824元,是2012年的3.1倍。

  ■黨建聚人心 實干換信任

  聊起村裡的新生活,鄉親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脫貧不忘總書記,致富感謝共產黨”。質朴的話裡,飽含對黨的感激,充滿對黨組織的信任。然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同不少貧困村一樣,黨組織軟弱渙散,一些村干部不理公事,村民“平時沒事不找干部、有事辦不成罵干部、辦事不順心告干部”。脫貧攻堅不僅改善了鄉村面貌,而且拉近了黨群距離、密切了干群關系。

  著眼功能強化,狠抓基層組織建設。近年來,村裡深入開展“雙富先鋒活動”,培養致富能人入黨、提升黨員致富能力,先后發展致富能人入黨13人,推選5名致富能力強的黨員進入村兩委。郭連兵是村裡有名的致富能人,也曾是個不關心集體的人。在黨組織重點培養下,他不僅入了黨,還被選為村委會主任,成了全村的帶頭人。上級包村干部安曉東說,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既解決了農民的貧困問題,也鍛造了一支靠得住、留得下的工作隊,這是將來村裡發展的最大保障。

  聚焦脫貧實干,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村兩委認為,在脫貧攻堅戰場上,黨員作用發揮好不好,核心一條就是看能不能帶領群眾致富。為提升黨員促脫貧實效,他們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帶動群眾富在產業鏈上。郭建新是村裡產業支部黨員,也是百合合作社的負責人。他主動對接蘭州的技術、企業、市場,有時忙得連自家地裡的活都顧不上。他覺得,黨員為群眾辦事,天經地義。黨員干部的實干和奉獻,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頭,深受感染。2013年以來,全村新發展的黨員中多是80后的年輕人,這是改革開放后好些年沒有過的。談到為啥想入黨,幾位年輕人都說,就是希望跟著黨干,向黨員干部學習,為群眾多辦點事,為村裡建設多出份力。

  元古堆村變美了,村民的日子變甜了,對今后的發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鄉黨委書記王寶林介紹說,下一步,村裡將繼續抓黨建促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辦好合作社,搞一些適宜的深加工,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鞏固好,不斷夯實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的基礎。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前方。

  元古堆人相信,有黨的領導,大伙一起努力,一定會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4日 02 版)

(責編:李楓、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