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开发区十二年

来源:       编辑:admin
2018-05-24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3日电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任大连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郎连和同志的这篇文章,首刊于《大连开发区建区25周年纪念册》,后转载于《大连青年工作》杂志。杂志编者按写到:“作者文中记载的在开发区工作的12个年头,犹如一首改天换地、荡气回肠的创业壮歌。他将个人的青春与开发区的发展紧紧相连,将无限的激情投入到旭日东升的事业中。一位年轻人,意气风发,气贯长虹;一位老团干,勇者超越,永不懈怠!‘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这无疑是一曲无比生动和真实的青春之歌。我们将此文与读者共享,祝愿每个人珍惜韶华美好,以奋斗创造无悔青春。全文如下:

  青春做伴——我那开发区十二年

我那开发区十二年

作者郎连和

  一个人的人生有多少个12年?

  第一个12年,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顽童,也许在老师眼中还算聪颖;

  第二个12年,我从青涩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十年寒窗,也算学业有成;

  第三个12年,正是我青春的12年,开发区与我的青春作伴。

  时光荏苒,离开开发区又是一个12年。而如今,记录着我青春岁月的开发区已经25岁了。

  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慨,就像那首荡气回肠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那个12年,应该算得上是我一生中的黄金岁月。那段让我饱含深情的激扬岁月,记录着我们那一代“小老开发”们的无悔青春,就像一坛醇香的美酒,时间越久,越回味悠长。

  选择

  说起当年选择到开发区工作,我常常半开玩笑地说,那是一次“历史的选择”。

  1984年,我从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被辽宁省委选送到省委党校第四期青训班学习。结业后,近百名学员几乎全部分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大连。

  不过,我当时的分配去向不是开发区,而是大连市内的外贸系统。

  缘定开发区,不得不提到那次让我铭心刻骨的“沙滩讨论会”。其实“沙滩讨论会”的出席者,只有我和李连斌两个人。那时的开发区还是荒土一片,但年轻的我们坚信,一张白纸才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俩毅然决然:到开发区去!

  于是,紧随着为数不多的拓荒者的脚步,我踏上了当时被称作“马桥子”的那片荒芜而陌生的土地。

  我相信我的选择。25年后的大连开发区以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再次印证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热爱

  有史料记载:1984年10月15日,一群拓荒者来到了辽东半岛一个名叫“马桥子”的小渔村,在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播下了现代文明的种子……据说当时是在一片玉米地里“热热闹闹地开了一次大会”,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仪式。

  半年之后,我胸怀理想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天当房,地当床”好像有点夸张,但那时的条件的确艰苦,整个开发区只有银帆宾馆的一个基座,我们简易的宿舍门前还是一片荒草地,时常有野兔出没。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和我的伙伴们开始了我们的“开发创业”。

  苦吗?真苦。但我们似乎丝毫没有在意。那段日子,我背着黑白120相机经常到处跑,想方设法留下开发区开发创业的影子。看着开发区一天天的变化,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和骄傲。12年来我坚持每年给开发区拍一组照片。一幢幢高楼、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开发区一天一个样,怎能不让人激动和感慨?

  那个时候,我真的无法形容和表达自己对开发区的那份热爱。我记得我几乎是第一个把妻子的户口从大连市内迁到了开发区。紧接着,我又把我们结婚典礼的日子定在了10月15日——开发区奠基典礼的那一天。我结婚的时候是1988年,当时,开发区除了林立的厂房外,只有三座比较著名的建筑:写字楼、银帆宾馆、邮电楼。我把这三座建筑“搬进”了我的新房:写字楼是我们的梳妆台、邮电楼做了储信箱,银帆宾馆变成了我们的书架,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的彼岸……

  当时,我跟未婚妻表达了我“生活事业化”的主张,让自己生活的诸多内容融入到事业当中。结婚前,我还挤出时间参与了开发区的一次演讲会,那是开发区举办的第一次演讲会,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演讲,也许是情真意切,我的演讲竟然获得了第一名。我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放言,要把自己的家变成个“特区”,这也许是个玩笑,但我确实将我的生活紧紧地与开发区连在了一起。与开发区同呼吸、共命运,就是我那个时候的真实愿望和奋斗目标。

  追求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9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于同年10月15日正式动工兴建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并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的经济区域。

  曾经的马桥子村、凤岩村、黑山村和红岩村已经成为如今的“神州第一开发区”。这块土地不仅仅拉开了全国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序幕,也打开了东北眺望世界的窗口。如果说经济特区的壮丽诗剧是从深圳揭幕的,那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辉煌交响曲,则是从这里,从马桥子小渔村奏响的。

  而我,也正是在这激昂的改革开放的交响曲中,谱写了自己人生追求的华彩乐章。

  当时,我是一个特别普通的无名小字辈,但我时刻要求自己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力所能及的开发区开发建设,而且当仁不让地冲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年轻人,我是第一个主动请缨到街道挂职的。那时真是激情澎湃,我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一首叫《扬帆》的歌,尽管没有唱响,但绝对是开发区“第一歌”。我还和何守林等共同创办了一期报纸《拓荒》,尽管只出了一期,但也算是开发区“第一报”。当时,象是着了魔,天天思考开发区如何发展。我提出的“欲建国际城,先树国际人”、“BBST理论”、“回”和“品”发展模式等都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采纳。在开发区“献计献策”数万条建议中,所采纳的75条合理化建议,我个人就占了15条,约为21%。1991年,开发区开展“爱我区、爱事业、做主人、做奉献”“两爱两做”主题活动,我勇夺第一尊“奉献杯”。1995年开发区建区10周年时,我还获得“十年创业标兵”称号。

  难忘

  开发区那段日子,最难忘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要属“青年夏令城”了。1988年开发区建成一座五彩城,在全国闻名遐迩。1989年(一期)西街A、B、C、D、E、F六个区域建成投入使用,1992年东街(二期)G(美食村)、H、J、K、M五个区域建成投入使用。五彩城建成伊始,曾作为开发区的标志和象征,吸引八方游客到此观光旅游,建筑风格迥异,壁画斑斓绚丽,充满了异国情调,当时设想的初衷是建一座集旅游、观光、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但是,五彩城建成后却尴尬地“人烟稀少”。当时的管委会主要领导视察五彩城时,对这里的“无人气”很是不满和担忧。

  五彩城门庭冷落。而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打工仔、打工妹却无处可去。面对这种情况,时任区团委书记的我,毅然决定,举办“青年夏令城”活动。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6月20日到9月20日,连续三个月,天天有活动、晚晚有内容。一下子,五彩城热闹了,开发区沸腾了。开城期间,开发区人头攒动。多姿多彩的五彩城真的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开发区人气旺了、投资者多了,发展怎能不快呢?就是现在,当时的参与者一提起“青年夏令城”仍然眉飞色舞……

  那时正年轻,胆子也大。开城的前一天,我一个电话打到了团中央书记处,请团中央领导参加我们的开城仪式。结果,团中央真的派来同志参加了五彩城“青年夏令城”的开城仪式。接下来的几年,我们还请陆海空三军年轻的将士为我们助阵,场面宏大、气势恢宏,真让人振奋和鼓舞。我们还邀请了著名作曲家铁源作曲、胡宏伟作词,创作了城歌,又亲自动手设计城徽、宣传册、宣传画,这些在现在看都是很普通的工作,但在当时的开发区是很难想象的,我们一群年轻人真的创造了很多“第一”。

  “青年夏令城”一搞就是五年。“做就做最好,干就干第一”。当时,在改革开放大环境感染下,年轻的我们真是“敢为天下先”。不懈的追求,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收获

  开发区用她独有的方式给予我们青春的褒奖:

  1992年,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破格提拔我为团区委书记。当年6月,由于开发区的特殊性,时任团委书记的我作为大连市仅有的5个代表之一,参加了团的十三大。1993年,作为辽宁省唯一一位基层的团的干部,我被选派到团中央挂职锻炼。

  开发区的12年锻炼了我,也铸就了我。1996年,我被大连市委任命为中共瓦房店市委副书记,两年后兼任常务副市长。转过年,又被任命为金州区区长。在接下来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岗位上,我又被省委组织部派往美国深造。现在,我又到大连市水务局任局长兼党委书记。

  开发区那段青春作伴的岁月,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和那些渐渐变黄的照片一样,慢慢的变成历史。而我和我当年的伙伴们,也将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迎来自己更加宝贵的第五个12年。但是,开发区的那个黄金12年注定将和坚定的意志、澎湃的激情还有拼搏的精神一道,成为我生命中一段华彩乐章!(大连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郎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