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分析
- 来源: 编辑:admin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的承接国最多,占45%,印度是亚洲最主要的承接国,其次是中国和东盟;欧洲服务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为爱尔兰和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在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发展上各有特色,通过把这些承接国进行国际比较,有利于找出我国与其他承接国尤其是印度的差异,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印度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特点及经验
(一)印度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特点
印度目前已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软件外包国家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近年来,印度服务外包及软件业以近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2005—2006财年行业总产值为374亿美元,占国家GDP的份额为4.7%,出口总额为242亿美元,同比增长32%。2006—2007财年行业总产值为478亿美元,占国家GDP份额为5.4%,出口总额为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印度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印度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大,其中,软件企业就有近3000家,有超过1700间企业员工人数在2千人以上,20多间企业员工数超过2万人,有的甚至达到5万人。印度最大的20间企业直接雇佣了50万人。印度服务外包行业涌现出了大批软件龙头企业,以位居印度第一位的TCS公司为例,2006年该公司员工为6.5万,2007年底达到8.5万。
国际发包商非常重视接包企业的规模和能力,CMM/CMMI是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及软件企业成熟度认证标准,印度拥有大量通过CMM认证的软件企业,全球每四家拿到CMM5级认证的企业有3家是印度企业。
2. 印度承接服务业转移的来源国主要是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2007年英国和美国在印度服务离岸外包的市场比重为18%和61%。而日本市场上,印度只占到6%左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印度与美国的时差正好相差12小时,晚间印度企业将完成的操作报告发送给正在工作的欧美客户,隔天早上,客户审评处理结果就能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24小时全天候工作的操作过程使得很多跨国银行的客户服务效率大增,服务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在承接服务业转移时,如果承接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客户越接近,就越容易与客户达成交易,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相似的文化环境有助于承接国与客户更好的协作沟通,而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成为承接服务业转移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印度是英国的前殖民地,因而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是欧美等跨国公司企业把印度作为业务转移目的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服务业,例如美国运通、花旗银行、通用电子等,都在印度设有后勤支持中心和电话中心。在承接欧美国家服务业转移时印度具有天然的英语语言优势,熟练的语言加强了印度与欧美国家的文化适应性,使得沟通更加顺畅。
3. 印度服务外包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这主要归功于印度对科技人才的全方面的培养与开发。一直以来,印度注重培养服务外包方面的人才,积极与外包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有高等教育背景且训练有素的国际性专业外包资深人才,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培养和造就高新技术人才,印度政府曾效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模式建立了6所印度的“MIT”。聘请世界各国知名学者授课,其毕业生质量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媲美。在印度的大学里,除了历史等少数专业外,其他专业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上,几乎同欧美国家一致。这也使它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在软件服务业方面,印度全国的160所大学和500所学院均设有软件方面的专业,每年从大学毕业的软件技术人员约为17.8万人。
4. 印度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大力发展主要归功于政府,印度政府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行业协会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促进印度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发展。
在政府政策上,印度对参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实施鼓励政策,积极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为承接离岸服务业转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以软件业为例,早在80年代,拉?甘地总理就曾提出要通过发展计算机软件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目标。印度政府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从事IT外销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5年减免5年减半,再投资部分3年减免等优惠。此外,政府还通过兴建软件技术园区,大大促进了软件业的发展。
在行业协会职能的发挥上,印度最具影响力的NASSCOM作为印度主要的信息技术软件与服务业贸易机构和商会,长期以来致力于以下目标:提高印度作为理想全球服务外包目的地的品牌价值;与印度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联合促成IT产业的法规、政策的形成;与全球股东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印度服务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并增加其数量;鼓励成员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并为其达到国际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印度软件业界、NASSCOM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印度软件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按印度统计口径,2001--2002财年软件出口仅为3亿美元,2005--2006财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2006—2007财年则达到49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30%。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印度政府积极调整知识产权的条例与政策,以适应国际软件外包潮流之需,营造出有利承接外包工程的外部环境,并且将本国的法律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针对欧美国家担心的外包产品的产权所属问题,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保护客户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其颁布的《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之一,印度将软件视为“文字作品”,纳入1957年《版权法》的保护范围。从1994年起,政府会同行业协会大力推动反盗版。10多年来,印度盗版率降低40%以上,正版率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有效地打击了各种盗版犯罪。另外,《信息技术法》对传播计算机病毒、干扰服务、复制软件、篡改原文件、伪造电子签名等违法行为规定了具体的惩治条款,使印度成为第12个有此类法律的国家,另外,印度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印度政府与企业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他们已经在国际上享有 “能有效保护客户产权”的口碑,并已营造出有利承接外包工程的外部环境,同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世界500强公司终于放心大胆地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大批工作职位大批向印度迁移。
(二)印度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验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抓住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自身成本相对低廉的软件人才优势,以承接软件外包为突破口,形成了以软件承包和服务出口为主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软件出口额占到软件产值的80%,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当前印度软件产业中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已开始通过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服务和出口套装软件,实现向高端市场的转移并且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和研发高端产品,印度承接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措施主要有:
1. 将软件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一批有远见的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认识到印度在发展软件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认为它有可能成为印度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为印度赚取大量外汇的同时创造大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1984年,印度政府制定和颁布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成立了软件发展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软件产业发展;建立质量认证机构,设立软件实验基地,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20世纪90年代印度外包产业政策进入到大力扶持鼓励阶段。1991年,印度颁布《软件技术园区(SPT)计划》,通过提供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良好的设施、配套的服务以及企业的协作与互补来推动软件业,特别是软件出口的发展。1992年印度允许外国直接投资,1997年允许软件企业参股合资企业,并用前3年创汇额的50%在国外成立独资公司。1998年5月,印度组建“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特别工作”。7月,特别工作组向印度总理提交了包括108条建议的研究报告,涵盖了推动印度IT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及其推进措施。根据这些建议,印度政府制定了《信息技术行动计划》,颁布了《信息技术法》与《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法》,制定了“十五”计划(2002~2007年)的IT发展战略。
2. 高度重视培养与吸引软件产业人才
软件产业是创新性很强的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了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政府采用了提高现有机构教育质量、实施特殊的培养计划和引入新的教育技术三种战略来满足IT人才需求。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确保每年向软件产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成为推动软件外包服务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我们己经知道,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它不仅青睐地人力成本,更要求有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由此可见,东道国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供给情况直接影响其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承接。从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近年来就业人数虽然增长迅速,但基数少,而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总而言之,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高,要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的实用型服务人才。因此,学习印度经验,培养能够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服务人才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可以从国内外猎取高端服务人才。在目前服务业人力资本短缺的情况下,国内外“猎头”做法见效快,是一个迅速增加人力资源的好办法。第二,建立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增加我国本土人力资源的供给。从国内外猎取高端服务人才,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人力资本的短缺,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从长期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承接离不开我国本土人力资源,因此在猎取国内外高端服务人才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更基本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机制。一是加强对我国服务业现有就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就业者的素质水平。二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源源不断地培养全面发展、素质优秀的人才。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到新兴服务行业就业。这不但能缓解国内外服务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而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三是严格、全面推进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四是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实现由国家、企业、个人(家庭)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成本。
3. 积极发展软件技术园区
印度政府于1989年开始制定软件技术园区计划,1991年印度电子工业局专门成立了软件技术园区中心负责实施该项计划。例如,政府赋予园区行政管理机构较大的投资审批权力;放宽外资政策,凡园内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外资可控股75%~100%;在承担一定出口义务的条件下,园内软件企业进口资本品可以免征进口关税,货物在海关的保税期为5年,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可延长到10年,国内采购免交地方税;在软件园区注册的企业可免交10年所得税,并且对外资、内资、合资的软件公司完全一视同仁;园内软件企业享受出口加工特区的其他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软件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对园区企业给予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了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飞速发展。目前,印度建立包括班加罗尔科技软件园区在内的19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其中班加罗尔是印度最成功的软件技术园区。印度软件出口70%以上来自这些软件科技园区。
4. 积极推进软件外包产业的国际化
印度政府在大力推进软件外包产业初期就制定了详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身印度软件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软件服务国际化和质量认证国际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在对很多产业仍实行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软件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如允许外国资本建立控股软件企业,享有与印度企业同等的待遇;将与软件业有关的设备和软件进口关税逐渐降为零,废除进口许可制度;以出口为导向的软件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外汇、自由转移资本等等。印度的这些政策与措施将微软、英特尔、IBM、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的软件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引入进来。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软件公司走出去,包括:进行促进软件出口对策的大规模专项研究,比如国际软件市场潜力、数据库、市场渠道、价格及价格分布结构、数据通讯、人才需求以及相关硬件发展条件等;设立国际市场开拓专项支持资金;会同驻美印度软件企业联合会和美国电子协会发起“印度软件会议”,并经常在国内外举办各种专门针对软件出口的研讨会和展览会;在美国设立国际商务支持中心,通过虚拟办公室提供24小时服务,对美国软件市场进行调查,向美国客户推销印度软件公司的产品,负责同美国技术业、金融业、风险基金以及贸易公司的合作与交流。
5. 注重发挥行业协会自身的协调引导作用
印度的软件行业协会在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保持与国际社会沟通、组织宣传、展览和研讨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印度软件和服务公司全国联合会(NASSCOM)是最好的明证。虽然它是一个非政府组织,但其近900名的会员代表着印度软件行业95%的营业额,同时全国联合会还发挥着印度联邦政府顾问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联合会可以代表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到海外进行统一的包装、推介和宣传活动,它给行业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带来的良好形象是印度在欧美市场上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6. 严格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一个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创新的积极性。与传统产业相比,印度软件企业的发展更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印度的软件侵权问题也曾十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印度软件业的正常发展。为了保护软件业,印度政府对版权者的权利、软件的出租、用户备份的权利、侵权的惩处和罚款的功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印度政府还严厉打击盗版活动,维护软件创作者的权益,未经许可严禁出售、出租和拷贝任何计算机软件。印度新《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版权法之一,对任何违禁者将给予严厉的处罚甚至刑事诉讼,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监禁和高额罚款。2000年印度《信息技术法》正式生效,该法对非法传播计算机病毒、复制软件、篡改源文件等违法行为规定了具体的惩罚措施。在这些严厉的法律面前,在印度从事对美软件外包的十几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知识产权纠纷。这是跨国公司敢于将研发中心建在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IBM将其美国本土4000个编程的岗位转移到印度,并于2005年进一步扩大在印度的外包规模。目前财富五百强企业中逾五分之一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有200余家从印度获得软件支持。
7. 鼓励标准认证。
印度政府为提高软件外包的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制造软件产品。印度软件行业组织——印度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规定凡员工10人以上软件公司必须达到ISO9000标准认证。2002年印度254家企业获得该认证,目前已超过300家,成为世界上获得ISO9000标准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印度还从美国引进SEI CMM认证,并大力推广。印度维普罗公司是全球第一家获CMM5级认证的IT服务公司,2003年全球52家软件公司达到CMM5级标准,印度占42家,2004年印度获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85家,目前达到百家,是世界上获得CMM5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不仅软件产品质量可靠,而且成本和工期均可控,树立了印度软件外包高质量、低成本、按时间、售协议的形象,赢得国际客户的信任。
二、爱尔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特点及经验
(一) 爱尔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特点
爱尔兰以前曾被称作“欧洲乡村”、发达国家中的“第三世界”。但进入21世纪以来,爱尔兰先后赢得了“欧洲软件之都”、“欧洲硅谷”、“软件王国”、“有活力的高技术国家”、“欧洲高科技中心”等美誉。最主要原因是自1994年以来,爱尔兰计算机软件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了爱尔兰经济1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根据爱尔兰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FORFAS)统计数据,从1990年至2006年,爱尔兰就业总量增长61%,达到211万;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乎翻两番,达到1764亿欧元,人均GDP更是猛增到3.3万欧元,居欧洲前三位;失业率由17%降到4.4%。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95年开始出现了爱尔兰历史上首次净移民增加。
1. 爱尔兰作为欧洲的第一大承接国,2005年软件产业总额为312.2亿美元,软件出口额为297.9亿美元,软件出口占产业总额的比例超过95%,甚至高于印度同期水平(占比近80%)。主要原因是爱尔兰实行企业所得税低税政策,吸引了大批跨国软件企业入驻,藉由爱尔兰出口欧洲。
2. 爱尔兰毗邻欧洲,地缘优势使欧洲成为其主体市场,同时,爱尔兰是英语国家又是欧盟成员国,欧盟成员国公民在爱尔兰享有务工自由,劳动力流动便捷。欧盟市场有20多种语言的实际需求,爱尔兰可以吸引欧盟区其他国家双语和多语技术人才,将美国软件公司的产品欧版化,即翻译成为不同语言的软件产品这样爱尔兰就成为了美国公司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户。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美国的4000万爱尔兰侨民也促进了爱尔兰和美国IT产业的联系。 这也是跨国软件公司纷纷在爱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原因之一。2006年爱对欧洲市场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2%,其中仅英国一国占比即高达27%。其次是美国市场,对美国软件出口占比为33%。
3. 爱尔兰公共教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居第二位,高达14%左右。爱尔兰全国37%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60%的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多数主修商业、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本国居民享有免费的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30年前爱尔兰政府就意识到世界将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12个技术研究院。并且在1984年香依开发公司投资与爱尔兰国立大学的利默里克大学共同建立了爱尔兰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利默里克国家科技园,其后该公司又与其他大学合作,在香依开发区周边陆续建立四个科技园,形成了独特的“香依知识网络”。它们依靠高校知识资源和科研设施方面的优势,利用这些科研机构,培训专业应用人才,确保区内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使开发区实现向技术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和发展。
从2000年开始,爱尔兰政府通过“第三阶段教育机构研究计划”,向爱尔兰大学基础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大学的研究开发。如今跨国公司之所以青睐爱尔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爱尔兰拥有大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比其他国家更具有适应高技术发展的能力。同时,爱尔兰的教育方式也有独到之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位技术含量非常高。软件专业第三学年都在生产第一线实习,第四学年的大部分时间独立设计,大学毕业生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领导能力。政府通过爱尔兰企业局,把高校研发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促进大学、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有效衔接和紧密结合。
4. 爱尔兰政府在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实行优惠政策和立法保护知识产权,使得爱尔兰在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中更好的发展。
在税收政策方面,爱尔兰历届政府都鼓励外来投资,把吸引外资到爱尔兰投资办企业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并对投资者的利益予以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1998年7月31日在当地注册的制造业公司在2010年前最高只征收10%公司所得税, 2011年提高至12.5%。1998年7月31日在当地注册的国际服务企业(如金融、批发、咨询等),在2005年前最高只征收公司所得税10%, 2006年提高至12.5%,与欧盟大部分国家30%~40%的税率相比要优惠得多。这在发达国家中极为少见,由此使爱尔兰成为著名的低税港,对跨国公司投资形成极大的吸引力。此外,爱尔兰与近50个国家缔结有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爱尔兰政府致力于将爱尔兰建成欧洲的“电子中心”(EHUB),积极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于1999年制定出台《电子商务法》,承认电子合同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允许软件的加密开发。在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沿袭欧洲惯例,有着严格、有效的法律规范。
(二)爱尔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验
爱尔兰作为软件出口重要国家之一,其目标定位“美国软件产品欧化版本的加工基地”,是美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户和集散地。目前,爱尔兰是欧元区中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作为欧盟成员国,劳动力流动非常便捷。爱尔兰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欧洲非英语国家用户的软件本地化活动。爱尔兰的软件外包国际经验为:
1. 主要针对欧洲市场
爱尔兰充分依靠与美国的特殊历史渊源关系,大量吸引以美国公司为主的技术与资金,包括微软、IBM、戴尔、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内的约上千家外国公司在次投资,并根据欧洲地区不同语言的软件市场,将自己定位为美国软件公司产品本地化、欧洲化版本的加工基地,成为美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户和集散地。
2.系统化服务和完整软件产品体系
爱尔兰非常强调面向国际化软件产品的系统化服务,提供了从手册、包装、CD-ROM制作等全方位的服务。爱尔兰的软件产品门类齐全,建立了从芯片到中间件再到其他应用软件的完整体系,尤其擅长软件开发、工程及设计等高尖端业务。
3.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爱尔兰大力发展软件本地化,本地研发的实力赢得了欧洲软件之都的美誉,而这得益于爱尔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创新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在国家科技园中心的利默里克大学和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984年的国家科技园是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这种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以及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紧密结合,使得爱尔兰能够面向市场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这是爱尔兰在国际软件外包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之一。与此同时爱尔兰政府致力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制定有效地法律法规,积极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1999年爱尔兰政府出台《电子商务法》,该法承认电子合同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允许软件的加密开发,在知识产权、专利方面沿袭欧洲惯例,有着严格有效地法律规范,保障知识服务产品的有序开发。
4. 鼓励和资助企业发展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特别重视对软件的发展而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有极大关系。近年来获得直接资助支持的主要有欧盟技术研发“1998-2002” 下的149.6亿美元,2000-2006年国家发展计划总额高达25.6亿美元的研发投资,这使得爱尔兰软件外包企业很大程度上不必担心资金链断裂,从而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软件开发和设计上。
爱尔兰政府对软件企业的支持还表现在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爱尔兰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招商引资,简化工商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开办一家软件公司,只需要10分钟就能办妥一切手续。为了适应国际投资和资本运作,给外国公司提供更加有效和优质的金融服务,1985年首都都柏林设立了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现代化、高效率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财团在此设立分部,使爱尔兰发展成为又一个世界金融中心。为鼓励私人、海外投资网络和软件开发服务业,政府还于1996年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并制订了电子商务战略。
5. 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鼓励外来投资
爱尔兰历届政府都鼓励外来投资,把吸引外资到爱尔兰投资办企业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并对投资者的利益予以保护。爱尔兰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1998年7月31日前在当地注册的制造业公司,在2010年前最高只征收10%公司所得税,2011年提高至12.5%;对1998年7月31日前在当地注册的国际服务企业(如金融、批发、咨询),在2005年前最高只征收公司所得税10%,2006年提高至12.5%;对工厂、建筑和设备给予折旧补贴,不扣赋税;在爱尔兰获得专利并开发的产品免征所得税;公司利润可以自由汇出爱尔兰;在自由贸易区内注册的公司进口物品(包括主要设备)免征增值税;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用于储存、处理和加工的物品免征关税;出口到非欧盟国家的物品免征关税;对进入自由贸易区的物品处理没有时间限制;对欧盟国家进口的民用飞机配件免征关税。津贴鼓励包括:对资本投资包括地基、建筑和设备给予补贴;对获准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给予津贴;对劳力培训和管理给予津贴。
6. 建立香农(Shannon)自由贸易区
香农地区是爱尔兰中西部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只有40多万人口。爱尔兰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59年成立香农开发署,以香农机场为中心进行全面规划。设立自由贸易区,开发和扶持本土工业,大力发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业,并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建立国家科技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经过多年开拓,香农已从一个自由贸易区变成了高技术发展区,成为区域性开发的成功典范。香农自由贸易区为吸引外资所采取的优惠办法是:免征关税和各种捐税;可以申请免交出口收益税及一部分固定资产税;政府提供建厂补助资金,这种补助资金可达外资企业初期资本额的三分之一;厂房仓库租金低廉,5年以内租金可予优惠,但减让不超过50%;向投资者出售或出租土地建造厂房和办公室;向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如住宅、学校、商店和服务中心等。
7. 建立国家科技园,促进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以及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紧密结合。政府向科技开发部门注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大学校园公司。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建在爱尔兰西部的列墨瑞克大学和国家科技园,它们不仅在运行上而且在组织结构上都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紧密联系。列墨瑞克大学坐落在国家科技园中心,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984年,它使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中介和孵化服务。目前,该园已有90多家做研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其中本国高技术企业占45%、外资企业和商业研究开发机构各占15%、服务性行业占25%,投资总额3.2亿爱镑。此外,爱尔兰政府还与那些选择了大学并在设备和软件上进行投资的企业签定协议,创建了8个软件开发中心。
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比较成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科研人员自己开公司,二是企业与学校建立联系,企业给研究机构投资,从而享受他们的成果。爱尔兰法律规定,以国家科研投入形成的软件知识产权,在技术转移时国家持有的产权不得超过15%,即大学与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持有85%以上的知识产权。
8. 积极同海外企业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吸引国外科技人才
爱尔兰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向海外拓展;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到爱尔兰工作,鼓励曾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学习工作过的爱尔兰青年回国创业;鼓励外国软件公司到爱尔兰从事研究开发。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大量吸引外籍技术和劳动力到国内就业,给他们提供各种比较优惠的条件。比如:爱尔兰政府对引进的外国人才采取与国内人才同工同酬政策,赴爱尔兰的合同期为2年,根据双方意愿可以续签。每周工作40小时,加班按1.5倍薪资计算,一般由受雇公司安排旅游度假。一旦受聘者抵达爱尔兰会有接机和住宿安排待遇。工作固定下来,爱尔兰方面还为他们提供银行方面的协助,包括推荐房产抵押公司;对赴爱尔兰人员提供一周的培训,以帮助了解当地法律、社团和生活常识;免费提供车辆,让一些想学开车的人练习驾驶;赴爱尔兰的车船、机票和40爱镑的签证费均由爱方承担。爱尔兰为高技术人才提供了优厚的条件,比如薪酬方面,软件技术员,年薪2.5-4.5万爱镑;商务和网络分析员,年薪1.8-5.5万爱镑;高级软件人员,年薪3.1-6.6万爱镑;开发组组长,年薪2.7-6.5万爱镑。这些薪水中已含有一部分奖金。奖金不交税。福利方面,在爱尔兰工作满1年以上者,可享受每年4周带薪假期,还可携带家属和16岁以下子女赴爱尔兰,家属可以就业,子女可与当地人一样享受从小学至大学的免费教育和医疗。税收方面,年薪1.8万爱镑以上,为16%;年薪3.4万爱镑以上,为26%;配偶、子女抵达爱尔兰之后可享受降税,保险费为年薪的6%。
通过对爱尔兰“软件本地化”的介绍,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政府不挡道,实行富有远见的公共政策,让自由市场充分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发展实践,这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与借鉴。其中最突出经验的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人才和教育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爱尔兰重教育,其公共教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居第二位。1985年以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增加了一倍半。爱尔兰是世界上15至29岁年龄段人口在校就读率最高的国家。目前,爱尔兰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本国居民享有免费的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30年前,爱尔兰政府就意识到世界将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便压下了赌注,在全国著名的“三一学院”创建了计算机系,在各地建了12个技术研究院,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建设软件园区作为发展载体。如今外国大公司之所以青睐爱尔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爱尔兰拥有大批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比其他国家更具有适应高技术发展的能力,在爱尔兰的外国公司雇佣高达14万的爱尔兰人从事IT行业。同时,爱尔兰的教育方式也有独到之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位技术含量非常高。软件专业第三学年一整年都在生产第一线实习,第四学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独立设计。因此大学毕业便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领导能力。一些专家评价说,爱尔兰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比美国的更训练有素,更具创造力。经过系统培养,爱尔兰目前已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软件设计开发、电子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人员。为了适应外资高技术企业的就业需求和保证经济发展后劲,解决劳动力的短缺,特别是信息与电脑技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爱尔兰加紧培养技术工人填补劳动力空缺,集中力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教育体制,增设信息技术课程。几年来,爱尔兰专项教育经费不断增加。1999年,政府再次决定向高等院校投放6300万美元,新开设了5400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高技术人才。
第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本。爱尔兰曾经是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缺乏企业化氛围,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能吸引外资的环境。为此,政府更新通讯网络,建立了世界一流的通讯设施;出台多种优惠政策,保证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成本,提供高技能和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凭借其高素质的劳动队伍、一流的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和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同时,大量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雇员及其纯正的英语环境,都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的条件。目前,爱尔兰已经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欧洲国家,约有41%的国外投资来自美国,15%来自英国,其余来自德、日、法等国家。近年来美国对欧洲投资的27%、对欧洲信息产业投资的70%都放在爱尔兰。
第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富有活力的文化,吸引科技人员创业爱尔兰一向以出圣人(传教士)和教师闻名于世。首都都柏林自十六世纪以来即为大学城,也是萧伯纳等文学巨匠的故乡。作为一个只有100万人口的城市,都柏林拥有800多间酒吧。人们经常聚在酒吧、饭店伴着音乐谈笑风生,尽享人生快乐。都柏林有很多娱乐方式。戏院、电影院、艺术及历史博物馆、音乐娱乐活动随处可见。同时,爱尔兰的钓鱼、高尔夫球、航海、登山等体育运动也非常出名。爱尔兰环境优美,到处绿树成荫,河流纵横,气候宜人,素有“绿宝石岛”的美称。在爱尔兰,到处可观赏到具有典型欧洲特色的古老建筑物,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研究和观光。爱尔兰音乐同样举世闻名,“U2”、“恩雅”、“高斯”、“男孩地带”等世界闻名的歌手和乐队都出自这里。爱尔兰是个治安状况很好的国家,人们生活稳定而安宁。很多投资者看中的正是这里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包括良好的生活环境、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完备的娱乐休闲设施、大型剧场等等,这样的环境条件正是科技人员创业所需要的。
第四,开放和开明的经济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爱尔兰的经济在发达世界中属于最为开放者之一。1973年加入欧盟,欧盟的互惠互利政策为爱尔兰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欧盟及其货币体系的成员国,爱尔兰已经减少了从英镑及其限制性货币政策中蒙受的损失。作为成员国,爱尔兰还获得了欧盟的经济发展基金,这些基金数字最高时占到爱尔兰GDP的6%。在爱尔兰,到处都能看到欧盟资助的基础设施工程。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日趋一致,爱尔兰的利率已经下调到接近德国的利率水平,这进一步刺激了爱尔兰经济的增长。爱尔兰在1998年制订了亚洲新战略,打算在今后5年内重点发展与亚洲的关系,开拓亚洲市场,并把中国列为其重点合作对象,希望同中国在软件领域加强合作。另一方面,政府转变经济政策和思路,也具有重要意义。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爱尔兰采取的一直是高所得税、慷慨的福利供给、控制严密的工业战略,政府、工会和雇主三方签定社会契约式收入的政策。这种死板的经济政策保证了经济稳定发展,但也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爱尔兰政府首先调整经济战略,改变思路,通过“看得见的手”这种政府宏观管理手段,调整产业政策,把发展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努力变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为现代高生产率的资本密集型经济,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三、菲律宾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特点及经验
(一) 菲律宾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菲律宾服务外包发展较为迅速,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从规模上看,在2005年,菲律宾在各行业就业的总人数为3600万人,其中,服务外包从业人数为163250人,服务外包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为0.45%,业务流程外包收入是24亿美元,服务外包业中软件和IT服务孚所占的份额为13%,比重虽不高,但菲律宾服务外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2. 主要针对美国市场。菲律宾的软件外包服务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吸引到的外包服务业务的主要来源有:美国(60—70%)、日本(约20%)、韩国和欧洲(约10%)。菲律宾教育体系采用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许多专业人员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知识,双方容易交流、达成合作。
3. 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菲律宾目前拥有2900万技术人才,IT及电脑科学专业人员7万名,每年还新增加3.8万大学毕业生。与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技术人员精通英语,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用户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
4. 菲律宾政府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商业外包服务,对外国投资采取鼓励政策。外国公司在经济特区开展业务,前4-8年为免税期,免税期后可继续享受优惠待遇,公司还可免税进口特殊材料和设备、免缴码头使用费、自由使用托运设备、雇用外籍职员等。菲律宾IT工业园区在过去的13年中一直在为增加出口而努力,对园区内的企业免除出口税费。在行业管理方面,属政府管理部门的贸土部投资局,监管整个外包服务市场。该部门负责市场研究、公司经营执照管理、审核外包公司的经营情况,并根据其业绩,向优秀企业颁发证书。此外,各行业有自己的联合会、协会,这种机构是非盈利性的,一般设有培训中心和工作室,负责专业人员的培训、福利,组织研讨会、论坛、展览会等促进活动。
(二)菲律宾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验
菲律宾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和优厚的资源储备。菲律宾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服务业包括软件业发展非常迅速,这离不开菲律宾服务业发展的综合环境——政府提出的“大服务”概念。菲律宾使但久居这里的人都感到生活的便利。因为菲律宾有一个“大服务业”,一支强大的“后勤队伍”在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菲律宾的服务业有多“大”?近几年来,菲律宾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6%左右,全国2 90 0万就业人口中,在服务行业就职的人口占44%。这一比例虽然同发达国家尚有一些差距,但远远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大服务业”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首先它给菲律宾人的生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比如购买汽车,选好车型付款后,交易商可立即把汽车送到家;上车牌、办保险等全由卖方在一两天内办完送上门;总之,涵盖全社会的完善、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服务业”也为扩大内需、促使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菲律宾是一个农业国,农业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可是服务业能“旱涝保收”。1998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菲律宾偏又遭受严重干旱和强台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了6.6%。但是,菲律宾的服务业依然需求旺盛。当年,菲律宾服务业收入增长率虽然低于常年的5%至6%,但依然增长了3.5%。服务业为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发挥了作用。“大服务业”还对解决就业问题也有极大帮助。在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的许多企业债台高筑,生产困难,急需进行结构调整的大手术。当时,一些同时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普遍面临就业的压力。但在菲律宾,服务业十分红火,吸收了近1300万人就业。最近几年,菲律宾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每年仍在以5.5%至6.9%的速度增长,有效地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有专家认为,目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5%的亚洲国家,如果充分挖掘服务业的潜力,就业问题可望得到有效缓解。
就菲律宾软件服务外包而言,菲律宾的软件外包服务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外包服务业务的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美国在菲律宾市场中比例最大,约为60-70%。菲律宾教育体系采用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许多专业人员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他们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双方容易交流、达成合作。菲律宾的软件外包发展模式是:
1. 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菲律宾目前拥有2900万技术人才,IT及电脑科学专业人员7万名,每年还新增加3.8万大学毕业生。与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技术人员精通英语,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用户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容易与外包国沟通。
2. 低廉的经营成本
在菲律宾开展商务活动能大幅度削减经营成本,节省各项开支,如工资成本、基础设施开支、培训费、通讯费等。菲律宾普通劳动力成本为平均每月234美元,低于亚洲大多数国家,略高于印度、印尼;技术人员月薪在400-800美元之间;白领雇员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4;此外,菲律宾服务人员精通英语,熟悉西方的专业知识,还能节省上岗前的培训费用。在基础设施方面,菲律宾拥有充足的设施完备的办公区,现还有40万平米的接纳能力,租赁价格低廉,仅为美国、印度、香港等地的1/4,这些办公区大多由国际房地产公司管理,有合理的租赁协议。
3. 地理位置具有战略优势
菲律宾位于亚洲的中心,交通便利,飞机行程4小时内能到达亚洲各大城市。该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东西商业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进入东盟市场的重要关口,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是海运、空运的必经之路。